针对中美贸易战升级,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石齐平撰文写道:“中国隐忍已久,准备已久,

橙子故事 2025-10-22 23:51:02

针对中美贸易战升级,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石齐平撰文写道:“中国隐忍已久,准备已久,底气已足,一旦出手就是绝地大反击,打出稀土牌就相当于对全球按下了‘n-1’暂停键,甭说关税,美国就是拿芯片牌来换稀土牌也没用,因两者杀伤力完全不能对等,除非特朗普愿意拿更大的筹码来进行‘大交易’。” 可能有人看到“稀土牌”三个字会纳闷,这不就是种“土”吗?咋能有这么大威力?还真别小瞧它,稀土不是单一矿石,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手机屏幕、新能源汽车电池、芯片制造、军工装备里,都得用它,而且是“少了不行、替代不了”的那种。打个直白的比方,没有稀土,美国的F-22战机造不出发动机,特斯拉的电机转不起来,连咱们手里的智能手机都没法正常显示——它就是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缺了就“浑身难受”。 石齐平说的“n-1”暂停键,戳中了全球产业链的要害。这里的“n”是全球稀土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而“1”就是中国。为啥中国能当这个“1”?看两组数据就懂了:当时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7%,但产量占比超80%,更关键的是,稀土开采后得经过“冶炼分离”才能用,这个环节中国的技术和产能占全球90%以上。换句话说,其他国家就算有稀土矿,也得运到中国加工,否则挖出来的就是“废石头”。这种从开采到加工的全链条优势,才是“暂停键”的底气所在。 再说说为啥“芯片牌”和“稀土牌”杀伤力不对等。当时美国拿芯片卡中国脖子,确实戳中了我们的短板,毕竟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可稀土不一样,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但早就把开采和加工产能转移到了国外,自己本土的矿要么不开采,要么没能力加工。2018年贸易战升级时,美国90%以上的稀土加工品都得从中国进口,要是中国限制出口,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军工生产线就得“断粮”,而且想找替代供应商,没个三五年根本建不起完整的产业链。这种“你依赖我、我能替代你依赖”的差距,就是两者杀伤力的核心区别。 石齐平说中国“隐忍已久,准备已久”,这话一点不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稀土产业曾陷入“低价出口、无序开采”的困境,一吨稀土卖不出白菜价,还破坏了环境。后来国家开始整合产业,关闭小矿场,规范出口,组建稀土集团,还加大了技术研发投入,从“卖资源”转向“卖技术”。到2018年贸易战打响时,中国已经掌握了稀土冶炼分离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甚至在稀土功能材料上也有了突破。这份“底气”,是十几年产业升级磨出来的,不是临时抱佛脚凑出来的。 特朗普当时想拿“芯片牌”换“稀土牌”,根本没看清局势。中国打出稀土牌,从来不是“赌气”,而是基于自身优势的理性反击——你用芯片限制我的产业升级,我就用稀土制约你的产业运转,这是对等的战略反制,不是简单的“以物易物”。石齐平提到的“大交易”,其实是点透了美国的心态:想靠单一筹码逼中国让步,门都没有;真要谈,就得拿出平等互利的诚意,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压。 回头看这场“稀土牌”的博弈,其实藏着中国产业发展的逻辑: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靠“卡别人脖子”,而是靠“把自己的事做好”。从当年的稀土乱象,到后来的产业整合,再到贸易战中的从容反击,中国走的是一条“补短板、锻长板”的路。就算当时芯片有短板,但我们有稀土这样的长板,照样能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石齐平的评论,不仅是对贸易战局势的解读,更是对中国产业实力的清醒认知。它告诉我们,大国博弈拼的不是一时的嗓门大,而是长期的布局和扎实的实力。稀土牌的威力,从来不是来自“垄断”,而是来自“不可替代的产业链优势”。这种优势,才是中国在国际博弈中最硬的“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275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05

用户17xxx05

18
2025-10-23 10:11

美就是不想看到中国赚钱,你什么赚钱他就别裁什么,这次不需要谈判,让他各种产业停几年等等我们

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

7
2025-10-23 12:19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一招封喉!

顺风顺水

顺风顺水

3
2025-10-23 14:06

“美国要用更大的筹码来换取中国的稀土牌”,说得太好了,说这话的人就是中国脊梁。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3
2025-10-23 17:06

中国稀土开采使用卖完了,那么随着中国的发展,稀土用量必然增大?中国今后咋办?难道又让别人卡稀土脖子?所以建议凡是有稀土的国家由中国统一开发共同使用,由外国出资源,中国出技术,产品利润平分!

用户12xxx78

用户12xxx78

2
2025-10-23 15:34

老美软件牌也不好破啊

橙子故事

橙子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