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6日的南海坠海事件中,还以为是美国海军先摔F-18舰载机,然后起直升机捞人结果直升机也摔了,没想到是先摔直升机。对于美国海军来说,沉的是飞机,关我航母什么事? 咱先把这事的真实脉络理清楚,别被初期的信息偏差带偏了。根据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后来发布的通报,10月26日出事的是“里根”号航母搭载的一架MH-60S“海鹰”直升机,坠海地点在南海海域,当时这架直升机正在执行“常规训练任务”,机上4名机组人员全部被航母编队及时救回,没有人员伤亡,但直升机本身已经彻底沉没,大概率没法打捞了。 有意思的是,通报里只字没提F-18舰载机,也就是说从始至终就没有战斗机坠海这回事,初期的“F-18先摔、直升机再摔”纯属网友的猜测和信息误传。但即便只是摔了一架直升机,这事也一点不简单——MH-60S可不是普通直升机,它是美国海军航母编队里的“多面手”,既能执行搜救、运输,还能挂导弹执行轻型攻击任务,单机造价超过2500万美元,摔一架就相当于损失了1.8亿人民币,这可不是小数目。 但最让人觉得离谱的,还是原文里那句“沉的是飞机,关我航母什么事”,这话看似调侃,却意外戳中了美国海军当下的尴尬处境。这些年美国海军的装备事故就没断过,光是南海这片海域,2017年“麦凯恩”号驱逐舰撞船、2021年F-35C舰载机坠海、2023年另一架MH-60R直升机坠海,每次出事之后,美军要么轻描淡写说“机械故障”,要么甩锅给“人员操作失误”,很少从根本上反思问题。 为啥会这样?核心原因就一个:全球部署的“面子”,拖垮了装备维护的“里子”。美国海军要维持“全球霸权”,就必须让航母编队在热点海域“刷存在感”,“里根”号今年以来一直在西太平洋转悠,从日本海到南海,几乎没怎么停过。航母看似威风,但上面的舰载机、直升机都是精密装备,需要定期检修、保养,长时间高强度运转,零件老化、系统故障的风险只会越来越高。 就说这次坠海的MH-60S,这款直升机从2002年开始服役,至今已经21年,早过了装备的“黄金使用期”。美国海军原本计划在2025年开始逐步替换这款直升机,但因为军费优先投向了F-35C、无人舰艇这些“新装备”,老直升机的升级和维护预算被一砍再砍。有美国国会审计署2023年的报告显示,美国海军现役的MH-60系列直升机,有近40%因为缺乏零件无法正常起飞,能随时执行任务的不足一半,这种情况下不出事才怪。 更关键的是,装备问题背后还有人员问题。长期海外部署让船员和机组人员疲惫不堪,2022年美国海军的一项调查显示,舰载机部队的飞行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远超正常负荷,疲劳操作直接导致事故率上升。就像这次坠海事件,美军通报里说“没有人员伤亡已是万幸”,但没人提为什么好好的训练会出事故——是零件突然失灵,还是飞行员精力不集中?这些关键信息全都被模糊带过。 说到底,美国海军现在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为了彰显“霸权”,就得不停派航母到处跑;跑得越勤,装备损耗和人员疲劳就越严重;事故越多,越不敢正视问题,只能用“摔了就摔了”的态度敷衍。可装备是军队的根基,今天摔一架直升机,明天可能就会出更严重的事故,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做法,早晚会让美国海军付出更大的代价。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