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古姆表示:过去是我们控制全球,我们对中国实施制裁,现在倒过来中国来制裁美国了!而且,中国的“稀土”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美国的汽车、高科技和国防都会直接受影响,我们必须打破中国的垄断。 先得说清楚,稀土这东西可不是普通的 “土”,是 17 种金属元素的统称,手机屏幕、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风电叶片,就连 F-35 战机的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了它,简直是 “工业维生素”,缺了它,高科技产品就是一堆废铁。 最关键的就是冶炼分离这个环节,这可是稀土产业的 “卡脖子” 技术,不是谁想搞就能搞的。2024 年的数据摆在那儿,全球稀土氧化物产量差不多 39 万吨,中国占了 69%,可更要命的是冶炼加工能力,中国占了全球 90% 以上,重稀土的精炼更是垄断了 99% 的市场份额。 美国自己不是没有稀土矿,加州的芒廷帕斯矿 2024 年能产 4.3 万吨氧化物,占全球 12%,看着不少吧?可这矿里重稀土含量极低,100% 得靠进口,就算采出轻稀土原矿,也得运到中国来加工,因为美国本土根本没像样的冶炼厂。 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主动放弃冶炼产业,现在想捡回来才发现,连会调萃取参数的老工人都找不齐,分离出的稀土纯度只有 99%,杂质是中国产品的 10 倍,根本用在军工上,因为杂质会让装备寿命缩短 15%。这不是笑话吗?手里有矿,却得求别人帮忙加工,谈何打破垄断? 有人说美国可以找盟友帮忙,可盟友也指望中国。澳洲的莱纳斯公司算是西方阵营里稀土领域的佼佼者了,为了突破技术壁垒,花重金从中国挖走了懂氧化镝萃取的核心工程师,2025 年 5 月总算搞出了重稀土产品,西方媒体立马吹嘘 “摆脱中国依赖有望”。 结果呢?他们的产品纯度才 99.5%,而军工和航空航天要求的是 99.99%,差一点都不行。美国得州的客户一检验就给退了货,光补救就花了两千万澳元。 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从上世纪 70 年代就起步了,徐光宪院士搞出的串级萃取理论,能把 17 种元素精准分开,现在全球七成以上的分离专利都在中国手里,萃取剂配方、废液回收这些核心技术,不是挖几个人就能偷走的。 莱纳斯的矿石重稀土含量才 0.5%,中国南方的矿山轻松就能超过 10%,处理起来又快又省成本,再加上物流依赖海运,一场台风就把他们的生产线堵得停工,这对比太明显了。 更现实的是成本和环保两座大山,美国根本翻不过去。稀土冶炼要处理含钍、铀的放射性废料,美国的环保法规严得离谱,处理 1 吨稀土的环保成本就是中国的 3 倍,再加上美国工人时薪 54 美元,是中国的 5 倍多,算下来炼 1 吨稀土的总成本比中国高 2.8 倍。 得州有家稀土分离厂,光环保审批就等了 42 个月,建成后产能利用率还不到 30%,最后直接负债倒闭了。欧洲更惨,英国矿商想建精炼厂,政府只给 500 万英镑补贴,连塞牙缝都不够,只能把项目搬到美国,可就算拿到美国补贴,成本还是比中国高 50%。 中国不一样,几十年下来早就摸透了环保处理的门道,既能控制污染,又能把成本降下来,小到几千吨的冶炼厂,大到完整的产业基地,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这些地方早就形成了集群效应,从采矿到深加工一站式搞定,这效率和成本优势,美国怎么比? 再看看产业链的完整性,中国更是甩了全世界几条街。我们不光能冶炼分离,还能搞深加工,比如新能源汽车和风电必须用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中国的产量占全球大半。美国的特斯拉想造新能源汽车,绕不开永磁电机,最终还得从中国采购材料。 2023 年数据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精炼稀土金属和功能材料价值 1.9 亿美元,而他们出口给中国的只是 6.6 万吨原矿,价值才 6.6 亿美元,等于说美国把原材料卖给中国,再花更高的价钱买回去加工好的产品,这贸易顺差让中国一年赚 14.86 亿美元。 2025 年 10 月商务部又出了新规,不仅强化了稀土出口管制,还首次引入了类似美国 “长臂管辖” 的原则,境外用中国稀土或技术生产的产品也得受管控。 这一下,美国想通过第三国转口获取稀土的路子也被堵死了。伯古姆喊着 “必须打破垄断”,可美国自己的冶炼厂建不起来,盟友顶不上来,技术追不上,成本降不下来,拿什么打破? 说到底,中国稀土的话语权不是靠垄断得来的,是靠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全链条布局和成本控制拼出来的。 美国当年主动放弃了冶炼产业,现在想亡羊补牢,可产业生态的重建不是三五年能成的,光建一个像样的冶炼厂就得花上百亿,周期至少五年,等他们建起来,中国的技术早就又升级了。 伯古姆的焦虑没说错,中国的稀土确实捏住了美国的软肋,但这软肋是美国自己造成的,想破,没那么容易。中国稀土的底气,就摆在这里,谁也抢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