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关键时刻落井下石,安世半导体禁令后,卯足劲对欧盟出口芯片! 谁说商业没有立场?关键时刻,台企这波操作让人看傻了眼! 安世半导体刚被卡脖子,生产线一半停了,欧洲市场芯片告急,结果台企那边却像打了鸡血一样,订单接到手软,马不停蹄往欧盟送货。 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刚好,而是实实在在地“踩着对手的影子起跳”。 芯片的战争不只在工厂里打,更在算盘声中打得火热。 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依旧被地缘政治牵着鼻子走,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对中资背景的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限制,尤其是对其位于中国东莞的主要生产基地,打了一记重拳。 安世东莞厂区一度推行“上四休三”制度,出货量自国庆假期后骤降三成,库存堆满仓库,生产几乎停摆。 安世本是全球第三大功率半导体厂,主要供应车用晶体管、MOSFET等关键组件,客户遍布德国大陆、法国法雷奥等欧系车厂。 如今一被卡脖子,欧洲车企顿时陷入缺货危机,急得直跳脚。 再看全球市场,功率半导体原本就因美中科技战增添不确定性,欧盟对外依赖度高达40%。 光是德国一家汽车制造商,平均每辆车就需超过1000颗功率芯片,供应链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像骨牌一样连锁反应。 就在安世陷入麻烦之际,台系厂商动作频频。 台半、强茂、朋程、富鼎等老牌企业几乎是“集体起跳”,一边扩产一边对接欧盟客户。 台半的车用芯片订单占比已经冲上50%,订单量一个月内环比增长20%。 台半的主管甚至私下表示:“以前我们是备胎,现在直接变主力。”很难说这不是一次精心筹划的“替补上位”。 朋程科技的表现也极具代表性,其48V MOSFET模组需求激增,生产线几乎24小时不停歇。 第三条新产线正在赶工建设中,预计2024年营收将增长25%。 这种扩产速度,基本是冲着欧洲市场来的。 这波“抢跑”,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系统性扩张。 在安世被限后不到两个月,台系芯片在欧盟的进口份额就从10%飙升到18%,直接填补了部分缺口。 台企的“插旗”,对欧盟来说的确是解渴,而对大陆芯片产业,却是另一种层面的“警钟”。 用“明末晋商”来形容这种局面——别人灾难,你发财;对手断供,你送货。 这种商业逻辑虽无可厚非,但站在更大的产业格局看,未免让人五味杂陈。 大陆业内不少声音开始担心:一旦市场习惯了台系厂商的供货模式,未来大陆芯片厂商重返欧洲市场的门槛将进一步提升。 这不是简单的订单转移,更是客户关系、供应链信任度的系统转换。 更现实的是,欧盟从台湾进口芯片的总额同比增长了15%,这组数据虽然不算惊人,但在现有地缘紧张背景下,已足够引发深思。 有人说,台企这波操作不过是“市场选择”,谁有能力供货,客户自然靠拢。 但也有人问,这种在别人“掉链子”时火力全开的做法,是否太过功利? 国际合作讲的是互利共赢,而不是趁火打劫。 但换个角度看,小企业在地缘政治夹缝中求生,本身也不容易。 现在的半导体产业,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而是国家之间的角力场,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找空间,哪怕代价是“道义上吃亏”。 从经济数据来看,全球半导体市场2025年规模接近5000亿美元,欧盟依赖进口的比例依旧居高不下。 短期来看,台企确实抓住了机会;但从长期看,这种“救场式供货”,可能也只是暂时的甜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身被大国博弈牵制的命运。 安世被限,台企接单,欧盟缓解危机,大陆芯片受挫——这场没有硝烟的替补竞赛,短期赢家似乎已定。 但更长远的问题是:当全球化的信任基础被一点点蚕食,还能指望纯粹的市场逻辑撑起未来吗? 商业不是战场,但也不是没有边界的角斗场,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每一次“突围”都可能是另一场“埋雷”。 这一次台企得了利,下一次可能就轮到别人成局布网。 愿每一个参与者,不只看眼前订单,也多想一步未来方向。 信息来源:荷兰,莫当美国科技遏华马前卒 2025-10-21 15:13·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