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功劳有多大?燕云十六州丢了四百多年,北宋使臣苏辙出差时发现,当地汉人全剃了契丹发型,穿胡服说胡语,跟中原人完全两样。西北更惨,“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诗句听过吧?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燕云十六州是战略要地,却没细想过四百多年的分离,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意味着什么。从公元938年石敬瑭把它割让给契丹开始,中原王朝就没停止过收复的尝试,北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结果一次中箭重伤,一次全军覆没,到最后连想都不敢想了;南宋偏安江南,别说收复燕云,保住半壁江山都拼尽全力。四百多年里,这片原本的中原故土,在契丹、女真、蒙古的轮番统治下,慢慢被改变了模样,就像苏辙看到的那样,语言、服饰、发型,连生活习惯都跟中原脱节,文化认同一点点被稀释,这比丢了一块土地更让人揪心。 而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朱元璋。要知道,朱元璋可不是什么出身显赫的贵族,他就是个安徽凤阳的贫苦农民,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家人全在元末的灾荒和瘟疫里没了,为了活命当过和尚、讨过饭。他起兵反元的时候,手里没多少家底,面对的是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谁也没料到这个“草根”最后能成大事。但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不仅是要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更要把丢失的故土收回来。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前,就做了一个关键决定——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目标很明确:攻克元大都,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次北伐跟之前不一样,朱元璋没急着冒进,而是制定了稳妥的战略,先取山东,再占河南,切断元朝的羽翼,最后集中兵力进攻大都。徐达和常遇春率领的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百姓纷纷响应,毕竟在元朝统治下,汉人地位低下,受了太多苦。公元1368年八月,明军抵达大都城外,元顺帝带着后宫和大臣仓皇北逃,大都被顺利攻克,燕云十六州终于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这一天,距离它被割让,已经过去了430年。 收复燕云后,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汉人的文化和习俗。他下旨让当地百姓改回汉人的发型和服饰,重新推广汉话,鼓励中原百姓迁往燕云,促进文化融合。那些在异族统治下生活了几代的人,终于又能穿回自己的衣服,说自己的语言,这种文化上的回归,比土地收复更能凝聚人心。可能有人会说,朱元璋后来做了不少严苛的事,但单说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件事,他确实功不可没。要知道,这片土地的收复,不仅让中原王朝有了北方的屏障,更重要的是,它保住了汉文化的传承,避免了文化断层的进一步扩大。如果没有朱元璋,燕云地区的汉化进程不知道还要被推迟多久,中原文化的完整性也可能受到更大冲击。 历史人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但评价他们的功劳,总得看关键事件带来的影响。朱元璋从一个底层百姓,一步步走到帝王的位置,或许有他的争议之处,但他用实际行动收回了丢失四百多年的故土,让断裂的文化重新连接,这份功绩,值得被记住。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16xxx80
朱元璋于中国于华夏于大汉民族功盖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