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为何都讨厌中国?布热津斯基:中国迟早洗刷150年的耻辱 在当下这个全球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0-25 18:45:47

西方国家为何都讨厌中国?布热津斯基:中国迟早洗刷150年的耻辱 在当下这个全球信息爆炸的年代,哪怕不看新闻,也很难不感受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那股“敌意”。 从欧洲议会的口风到美国媒体的报道,哪怕是一套中国制造的芯片、一个铺到非洲的基站,背后都会被贴上“威胁”的标签。 其实早在1997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就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布热津斯基不是普通评论员,他是冷战时期美国战略大脑之一,对东西方的博弈有着超越时代的视角。 但问题是,中国这股“回归”的势头,为何掀起了西方这么大的反弹? 放眼历史,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从来都不是新鲜事。19世纪的鸦片战争,西方用火炮打开中国大门,留下的不是文明交流,而是深层的对抗感。 西方习惯用“原罪说”理解人性,法律是用来约束的;中国则讲“性本善”,更靠道德自律,两边看对方都别扭。 政治上分歧更明显。西方以私有制为核心,强调个人自由;中国则强调集体利益优先。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调查显示,65%的西方民众认为中国的价值观与本国“严重不同”,但只有30%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这种“先入为主”的误解,才是敌意的土壤。 然而,这一切表象的背后,是中国崛起带来的利益重构。过去几十年,中国从一个农业国一路冲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是靠运气,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 从1949年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2001年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增长堪称奇迹。 技术领域的突破更是让人侧目。曾经盾构机要靠进口,一台要价上亿元。现在中国自主研发,成功打破德国和日本的垄断。 这些成就背后,是对西方主导秩序的直接挑战。当中国的制造走出国门,当“一带一路”在亚非拉铺开,当中国企业开始收购欧洲港口、非洲矿产,西方的焦虑也就水涨船高。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表面上是为了缩减贸易逆差,但实际瞄准的是高科技产业。像半导体、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是美国最不愿让中国追上的地方。 结果这场贸易战让全球产业链损失超千亿美元,而中国反倒加快了自主研发的节奏。美国限制AI投资,中国就加码国家实验室;美国卡脖子芯片,中国就扶持国产替代。这种“逼出来”的硬气,反而让中国速度变得更快。 在地缘政治层面,西方的布局也悄然转向。所谓“印太战略”,本质上是要拉拢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围堵中国的崛起势能。 这种“拉小团体”的做法,不新鲜,也不高明。布热津斯基早就指出,中国的崛起是对150年屈辱历史的回应,不是为了颠覆世界,而是为了找回曾经的尊严。 中国没有殖民历史,也没有发动侵略战争的传统,这一点,和19世纪的帝国主义截然不同。可惜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冷战镜像里,习惯性地把中国当成“苏联翻版”,这才是误判的根源。 美国近期对中国的投资限制,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事和关键技术领域,连AI、量子计算、先进制造也被列入管控名单。 但现实是,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正稳步上升,打压的背后,是西方担心自己未来失去话语权。 无论是气候问题、全球供应链,还是新兴技术规则的制定,中美合作仍然是最现实的选项。 中国的崛起,不是靠炒作、宣传或资本泡沫,而是几十年踏实苦干的结果。从制造业到基础设施,从科技创新到全球治理,中国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这种路径,不符合西方标准,却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也就是这种“不可复制性”,让西方感到不安。 但遏制并不能阻挡中国的脚步,反而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狠,反弹越高。历史不会被扭转,中国的崛起也不是靠别人的许可,而是靠自身的积累与韧性。 参考资料: 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在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中国新闻网 西方为什么“黑”中国?英国专家的这番分析很独到……——上观新闻 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常见手段及根本原因——知网:陈定定

0 阅读:0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