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王德峰谈"信命":儿子考二本后骑单车释然,他的通透藏着多少人不懂的智慧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堂堂复旦教授,而我儿子只上了二本。当年高考分数出来后,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兜了三圈,心里释然了。因为贫穷富贵皆有定数,如果人到了40岁还不信命,那你这辈子估计就这样了!” 提起王德峰,在高校圈和哲学爱好者里,那可是实打实的“网红教授”。他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主攻中国哲学,讲阳明心学、讲庄子,从来不用晦涩的学术词,总能把深奥的道理掰碎了、揉透了,用大白话讲得让人心里亮堂。他的课在复旦抢破头,网上的讲课视频更是动辄几百万播放,不是因为他会“博眼球”,而是因为他说话够实在,敢讲普通人心里想却不敢说的大实话。 就像这次聊儿子高考的事,换作别人,可能早就被“教授儿子考二本”的议论压得喘不过气。毕竟在多数人眼里,复旦教授的孩子,怎么也得是985、211起步吧?这种“身份与子女成就”的落差,搁谁身上都容易觉得没面子。但王德峰偏不,他不光坦然说出来,还讲自己骑单车兜圈释然的细节,这份坦荡,本身就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他说“骑着自行车在街上兜了三圈”,这个画面特别真实。想想看,分数出来那一刻,他心里未必没有波澜——作为父亲,谁不希望孩子考得好?作为名校教授,身边同事的孩子大概率都很优秀,说完全不在意是假的。但他没陷在纠结里,而是骑着车在街上慢慢晃,风一吹,脑子反而清醒了。这种“慢下来消化情绪”的方式,比急着焦虑、骂孩子,或者逼着孩子复读,要通透太多。 然后就是那句争议最大的“贫穷富贵皆有定数,40岁不信命这辈子就这样”。好多人一听“信命”,就觉得是消极躺平,是放弃努力。但了解王德峰的人都知道,他说的“命”,根本不是封建迷信里的“宿命论”,而是经历半生沉淀后,对人生规律的接纳。他讲的“命”,不是说“我命由天不由我”,而是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有能力边界,有时代环境的影响,不是光靠“卷”就能逆天改命的。 就像他儿子考二本,不是孩子不努力,也不是他这个教授没教好,而是每个人的天赋、兴趣、成长节奏本就不同。他释然,是接受了“我的孩子未必非要复制我的人生”,接受了“优秀不只有‘考名校’这一种标准”。这种释然,不是对孩子的放弃,反而是对孩子最真诚的尊重——承认他有自己的人生,不必活在父亲的光环和他人的期待里。 再看他说“40岁不信命这辈子就这样”,这话听着扎心,细想全是过来人 的清醒。年轻时谁不是“我命由我”的冲劲?觉得只要够拼,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可到了40岁,见过了太多事,才明白有些事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有些遗憾不是拼尽全力就能弥补。这里的“信命”,是放下不切实际的执念,不再和自己、和别人死磕,学会和生活和解。 现在咱们身边,太多家长把自己的期待压在孩子身上。自己是名校毕业,就逼孩子必须考重点;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就盼着孩子替自己完成。结果呢?家长焦虑,孩子压抑,好好的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对比之下,王德峰的态度反而更显难得——他明明有“复旦教授”的资本去“鸡娃”,却选择了放手和接纳。 他不是教大家放弃努力,而是教大家分清“努力”和“执念”的区别。努力是尽人事,信命是听天命,尽了自己的力,就坦然接受结果,这才是他想传递的智慧。就像他自己,一辈子研究哲学,把深奥的学问讲得人人能懂,这是他的“尽人事”;儿子考了二本,他不强迫、不抱怨,这是他的“听天命”。 说到底,王德峰的“语出惊人”,从来不是为了博热度,而是用自己的经历,戳破当下社会里的“成功焦虑”。他让我们明白,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赛道,孩子的优秀也不是只有一种模样。学会接纳不完美,学会和生活和解,或许比拼命“卷”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