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突然宣布 10月25日消息,美国通用汽车24日宣布裁员200多人,基本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理由是“业务状况”;前一天里维安刚裁了600多人,占员工总数4.5%。 “业务状况”这四个字听着挺官方,其实说白了就是企业想“节流”,可这刀偏偏砍向了工程师,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这事儿得拆开看,里维和通用的处境虽有不同,但裁员的逻辑透着一股共同的短视。里维安那边早就火烧眉毛了,2023年每卖一辆车就亏4.39万美元,全年亏损超54亿,今年又把产量预期下调到5.7万辆,远低于分析师的6.6万辆预期 。高端电动车市场本就饱和,它的SUV起价7.5万美元,又没勇气下场跟特斯拉拼平民市场,日子自然难熬。 可通用的操作就更让人看不懂了。明明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还涨了10%,赚了31亿美元,却一门心思要削减20亿美元固定成本,先是砍软件部门,再是裁工厂工人,现在轮到了设计工程师。这哪是“节流”,更像在拆自己的研发骨架。 真正的关键藏在技术变革里。通用自己早就和Autodesk合作过,用AI生成式设计把安全带支架从8个零件整合成1个,减重40%还能提升强度。现在市面上的AI设计工具,输入材料、成本这些条件,几小时就能生成几千种方案,比工程师手动迭代快上百倍。那些只负责画图、做基础迭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自然成了企业眼里“可替代”的成本项。 但车企们故意忽略了AI的短板。机器能出方案,却不懂制造工艺的实际限制,去年就有团队因为用了劣质数据训练模型,导致AI设计的零件根本无法量产。更别说产品的美学风格、用户的情感需求,这些得靠工程师的经验和直觉把控,AI再聪明也学不会。通用裁掉的200多个工程师里,不少人手里握着十几年的设计数据,这些可不是算法能轻易替代的无形资产。 这场裁员潮本质是车企转型的焦虑病。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刚过10%,远不如中国的46.3%,传统车企一边要砸钱追电动化,一边又扛不住亏损压力,就把气撒在了技术岗上 。里维安想靠裁员救急,通用想靠裁员给新能源业务“减负”,却忘了研发不是快消品——今天砍了工程师,明天AI生成的方案没人把关,后天产品出了问题,找谁说理去? 最让人心寒的是对工程师群体的漠视。行业报告说2025年近40%的汽车工程师岗位会受AI影响,但真正该做的是帮他们转型成“设计指挥官”,而不是直接裁员。这些拿着专业文凭、深耕行业多年的人,本可以和AI协同创新,却成了企业短期利益的牺牲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