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美国财长称,中国和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性质不同。中国是实现进口多元化,在战前就买很多。而印度则是靠转售石油谋求暴利。印度从中赚取160亿美元,而且还是俄乌战争期间实现的,这是不可接受的。 美国对俄罗斯石油的制裁本以为能动摇俄罗斯的经济命脉,结果没想到亚洲两个大国却各自找到了自己的路子,这事不仅改变了油气的出口路线,也让全球能源市场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 如今美国财长一边点名批评印度,一边对中国的做法表现得相对平和,而美国之所以区别对待,是有原因的。 印度利用俄乌冲突带来的价差优势,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用自家的炼油厂加工后,转手又卖到欧洲和别的地方。这波操作既让国内油价得到了缓解,也赚进大把外汇,很快收获了不少好处。 美国看着这套玩法有点不是滋味,因为印度扮演了中间商的角色,不但让俄罗斯继续有钱进账,自己辛辛苦苦搞的制裁也形同虚设。 中国路子走得则不一样。中国很早就注重油气来源的多样化,不愿被任何一家供应商“卡脖子”,中东、非洲、俄罗斯的石油都有买,这么多年形成了稳定的供货网络。 对中国来说,这只是战略上的正常布局,战前就已经持续采购俄罗斯原油,冲突之后顶多再把进口量加码,整体思路没变,而且这些石油买来都是自己用,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制裁 美国也无话可说,毕竟这种多头并举的方式属于稳扎稳打,挑不出什么刺儿。 仔细想想,美国对印度不客气,对中国却不多说,就能看出他们的算盘。美国希望拉拢印度推动“印太大棋局”,但每逢关键时候,印度却常常另有想法。 印度这次借世界油市风波赚快钱,短期有利可图,但长远看风险也不少。一旦美国真下重手,把这条转口的路堵死,印度进口渠道一紧,国内成品油市场风险就暴露出来了,到时候日子会没现在这么舒服。 同时随着俄罗斯出口转向亚洲,整个格局也变样了。亚洲的市场话语权变重了不少,油价的波动跟以前也不一样了。 印度靠中间商的身份站上了风口浪尖,但越依赖短期套利,越容易在风浪大来的时候措手不及,地缘局势和市场的波动都成了悬在印度头上的风险。 反观中国,虽然没通过炒油赚快钱,但战略布局让他们面对外部变化的时候更能稳得住。 如果全球局势再变动大,中国的多头布局能分摊掉不少风险,也能更主动应对市场冲击。从长远看,这种稳定的方式或许才是应付国际风云变幻的正确方法。 事实上,无论美国如何敲打摁压,无论市场如何变幻,最后比拼的不是谁赚得最快,而是谁能走得更远、扛得住风浪。 现在看,印度的“中间商”玩法带来了眼下的红利,可是风险和机会是一起来的。中国的路线让人觉得没那么刺激,但等遇上不确定的大考,才能见出谁家根基更牢靠。 俄罗斯石油倒向亚洲,本来以为会让市场更加混乱,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倒是让一些国家借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