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韩国的反华情绪,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动,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反华,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是因为中国和韩国的无论是工业还是在农业,重合度无限趋近于100% 韩国过去靠出口撑起经济,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可是邻近的中国发展太快,技术和制造能力一上来,韩国的优势就被快速追赶上甚至部分领域被超越。 不少韩国企业开始觉得日子越来越难过,不管是农民还是工厂老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带来的那个无形竞争压力。 工业化工厂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造船汽车电子这些老本行已不再风光。造船订单慢慢转向中国,韩国造船城市的工人生活直接受影响。 家电和零部件市场,大家厮杀得更惨,便宜高效的中国产品让韩国制造倍感压力,韩国许多工厂连班都难开,人越裁越多。 就算韩国芯片行业还算有优势,但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市场业有限。找工作成了韩国年轻人的“老大难”,不少人挤在网上,互相吐苦水,说这也难那也难,把就业困局说得一塌糊涂。 社交媒体上的不满情绪蔓延开来,大家吐槽的话题绕不开中国,就是觉得中国抢了好机会。 这样的大环境下,韩国社会的情绪就不是个别人发牢骚了,慢慢酝酿成集体的不信任。数据也能说明问题,近些年民调一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一年比一年差。 这并不只是老人在唠叨,年轻一代心里那股子不服气一点不少,觉得现实太难,矛头自然指向外部。 更微妙的是,韩国政府和媒体在这些年里也总爱拿中国说事。只要有点风吹草动,新闻头条总能看到中国怎么让韩国企业过得更难,或者中国产品怎么影响市场。 民众一天天被这么灌输,对中国的看法怎么可能乐观?有时候是政界为了转移内部矛盾,有时又是媒体想要更多点击量,这种推波助澜下,整个社会的氛围就越来越僵。 当然,韩国也不是坐以待毙。中韩的供应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在高科技和制造业上,两边互相需要。 如果合作得好,完全可以互补共赢,比如韩国有的技术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完整制造能力,就有机会一起在全球市场分一杯羹。 但现实总没有想象乐观,一旦外部环境变紧张,互信打折扣,每个合作环节都充满防备。 新能源、智能制造这些新行业合作潜力很大,如果韩国的电池技术结合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完全能成全球领先。 但现在谁都不想让对方占了便宜,大家反而越走越远。经济下行的时候,不安的情绪更加明显没人敢先让步,怕自己最后成了输家。 韩国现在的处境很尴尬,一边是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一边又是不满和担忧。对中国发展的压力,已经变成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情绪,政府和媒体也没有给出明确解法,只是在风头上加把火。 失业率高了、收入降低了,不满就更重,连农民和工厂老板都感到日子难过,这些现实问题堆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紧张局面。 但话说回来,经济拉锯并不是一条死路,只要双方愿意调整策略,未来还是能找到靠谱的合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