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无果却有共识”?吉隆坡这步棋,藏着两国的难言之隐 新闻!快报 中美经贸谈判无果 10月26日,中美经贸会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束,实际双方虽未当场签署正式协议,但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同意进一步确定具体细节并履行国内批准程序。 乍一看“无果”俩字容易慌,其实这根本不是谈崩了,反而是种“阶段性进展”,懂行的都知道,大国经贸谈判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次会谈光核心议题就摆了一桌子,出口管制、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合作、农产品贸易,还有美方针对造船业的301措施,全都是硬骨头。能在这些事儿上达成基本共识,已经比前几次谈得深入多了,毕竟美方一开始立场硬得很,中方护自家利益也丝毫不让,能谈出眉目全靠一天多的紧张拉锯。 咱得先说说,这共识为啥这么难落地成协议。关键就在“国内批准程序”这七个字上,这可不是走个过场那么简单。咱国家这边,这种重要的经贸安排得先过国务院审核,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外事委员会得先拿出审核报告,最后还要常委过半数同意才行。美国那边更复杂,协议要是算“条约”就得参议院批准,还可能被附加各种条件,甚至要求修改内容,之前不少国际公约美国签了字,国会愣是卡着不批。现在这节骨眼,美国内部对对华政策分歧大得很,特朗普还喊着要加征60%统一关税,这种情况下谁敢轻易拍板签协议? 再看双方最上心的那些事儿,全是各自的“命门”。美国农业州早就扛不住了,大豆库存同比涨了27%,堆得仓库都满了,农民天天盼着中国能多买点儿。他们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更急,中国握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技术,管制一收紧,美国企业成本蹭蹭涨,MP Materials股价都跌超10%了,自己建产业链没十年根本没戏。这就是为啥美方非要在农产品和稀土上逼中方让步,实在是国内压力太大。 中方这边也有自己的底线。美方对海事物流、造船业搞的301措施,还有各种出口管制,直接卡着咱们企业的脖子。之前美国加征关税,咱们对美出口占比都从20%降到12.79%了,好在东盟成了第一大贸易伙伴,才算没太被动。这次谈判能让美方坐下来谈这些限制措施的调整,已经是不小的突破,但核心技术和产业安全的红线,中方肯定不会松口,毕竟之前被“卡脖子”的教训太深刻了。 有个细节特耐人寻味,美国财长会后喊着达成了“非常成功的框架”,中方则强调“建设性探讨”,两边说法不一样,心态其实很清楚。美方想对外装出掌控局面的样子,安抚国内选民和企业;中方则务实得多,不搞虚头巴脑的宣传,只看实际利益能不能落袋。这种差异,其实也预示了后续批准程序里的博弈——美方可能会在国会里搞出些附加条件,中方则会死死盯着细节,一点不合规都不会认。 这事儿给咱提了个醒,中美经贸关系从来都是“斗而不破”。2024年两国贸易额还有6882.8亿美元,互补性强得很,美国需要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和市场,中国也需要合理的发展环境。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美方要是还抱着“极限施压”的老套路,就算达成共识也白搭。毕竟现在中国手里的牌也硬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出口猛增28%,国产技术不断突破,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样子了。 现在这“基本共识”就像个半成品,能不能变成正式协议,全看接下来的细节谈判和国内审批。美国国会会不会横插一杠?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会不会变卦?中方在稀土、出口管制上会不会有松动?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有一点肯定的,光靠喊口号没用,得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