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换届,为啥有人说“谁都能当,他不行”?背后规矩藏不住了 谁都可以当,他不行! 又到了新一届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节点了,葡萄牙的古特雷斯劳心费力了维持两届,急需颐养天年,新的人选亟待出炉! 咱先搞懂一个规矩:联合国秘书长可不是随便选的,这里头的门道比想象中深多了。古特雷斯从2017年上任,到现在刚好两届,按照《联合国宪章》默认的“不成文规定”,秘书长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一次,他算是把任期干满了,现在卸任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为啥会冒出“谁都可以当,他不行”的说法?这就得从选举背后的“潜规则”和现实博弈说起了。 首先得明确,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从来不是“选最优秀的人”,而是“选最合适的人”,这里的“合适”,首当其冲的就是地区轮换制。这规矩虽然没写在宪章里,但从联合国成立至今,一直默认遵守——欧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轮流坐庄,避免某一地区长期垄断。古特雷斯是欧洲人,已经占了两届十年,接下来按轮换逻辑,肯定轮不到欧洲候选人了。所以要是这会儿有欧洲人跳出来参选,哪怕资历再深,大概率也会被其他地区的国家联手反对,这时候说“他不行”,其实是“他的地区不行”,违背了轮换的默契。 除了地区,还有个更关键的“硬门槛”——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态度。别看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都有投票权,但秘书长人选必须过“五常”这一关,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就算其他国家全支持也没用。历史上就有过例子,1981年联合国选举秘书长,坦桑尼亚候选人瓦尔德海姆本来领先,结果中国连续投了16次反对票,最后只能换人选。所以说,要是哪个候选人背后没有得到五常的默许,哪怕呼声再高,也会被直接否决,这时候的“他不行”,说白了是“没过大国关”。 再说说古特雷斯这两届的处境,也给新选举埋下了“选人倾向”。他任内赶上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一堆烂摊子,联合国的调停作用多次被质疑,不少国家都觉得,下任秘书长得更有“魄力”,能平衡大国利益,还得真能为发展中国家发声。要是有候选人过往履历里,要么偏帮某一大国,要么对发展中国家议题不上心,哪怕符合地区轮换,也会被吐槽“他不行”——因为他不符合当下国际社会对秘书长的期待。 还有人可能会问,为啥不能选个“完全中立”的人?其实根本没有绝对的中立。秘书长看似是“世界总管”,实则得在大国博弈的缝隙里找平衡,既不能得罪五常,又要维护联合国的公信力。要是候选人太软弱,压不住场子,会被说“能力不行”;要是太强势,又会被大国忌惮,说“风格不行”。所以“谁都可以当,他不行”的背后,是各方利益的角力,是对“平衡”二字的苛刻要求。 说到底,联合国秘书长选举,表面是选一个机构负责人,实则是国际政治格局的缩影。地区轮换、大国默契、全球期待,少了哪一条都不行。那些被说“不行”的候选人,未必是能力差,可能只是在某个环节触碰了“潜规则”,或者不符合当下的格局需求。而最终能当选的人,必然是那个在各方利益里找到最优解、让大多数国家都能接受的“平衡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