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投资了300多亿的半导体公司,要知道闻泰可是刚刚把所有旁枝业务都卖了打算all in芯片产业的,这一下真的是釜底抽薪了! 闻泰科技起步于手机代工,早期靠OEM服务打下基础,逐步涉足模块组装和系统集成。2019年,这家公司以约27亿欧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收购,注入资金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和技术迭代。安世半导体源于恩智浦标准件业务,专注二极管和MOSFET等功率器件,客户覆盖苹果、华为和博世等巨头,年营收规模达147亿元。收购后,安世成为闻泰的核心平台,帮助其从下游组装转向上游设计和制造。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激烈,功率器件需求刚性十足,安世凭借欧洲技术积累和亚洲供应链优势,迅速跻身行业前三。这笔投资本是闻泰布局的关键一步,却在2025年遭遇意外变局,暴露了跨境并购的潜在风险。 闻泰科技近年来加速转型,决心将重心全部转向芯片产业。2024年,公司陆续剥离消费电子代工、智能硬件和汽车电子等非核心板块,回笼资金超过150亿元。这些交易精简了资产结构,市值一度反弹10%以上。管理层明确表示,未来十年将聚焦半导体全产业链,从设计到封装测试一应俱全。安世半导体作为旗舰资产,贡献了闻泰总营收的1/6,毛利率稳定在37%以上。转型过程中,闻泰加大研发投入,招聘工程师数百人,推动安世生产线升级。德国汉堡工厂甚至迎来百年庆典,投资碳化硅和氮化镓技术,以适应电动汽车和5G需求。这番all in策略看似稳健,谁知刚完成重组,就撞上荷兰政府的干预,冻结令直接卡住决策链条,让转型路径蒙上阴影。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下达部长令,针对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30个实体,禁止任何资产、知识产权、业务结构或人员调整,期限长达一年。这项指令援引《商品供应法》,首次应用于半导体领域,旨在防范关键技术外流。安世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拥有12500多名员工,产品出货量超1100亿件,广泛用于汽车和消费电子。冻结后,安世正常生产虽未中断,但核心变动需经审批,供应链优化和技术路线规划陷入停滞。闻泰科技随即公告此事,强调经济权益未受损,但控制权悬空。安世中国团队则启动本地自救,建立独立供应链,以维持对国内客户的供应。这波操作让全球功率器件市场瞬间紧张,欧洲汽车协会警告,芯片交付延迟可能引发生产中断。 事件升级源于安世内部高管行动。10月1日,首席法务官鲁本·利希滕贝格联合德国籍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向乌得勒支企业法庭提交紧急申请,指控闻泰违反收购承诺,推动知识产权向中国转移。申请包括内部邮件和财务记录作为证据。10月7日,法庭裁决生效,暂停闻泰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控股的非执行董事及安世执行董事职务,并任命一位独立外籍董事接管决策权。该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可独立行使股东权利。高管团队以“严格执行政府命令”为由,自行组建危机管理委员会,强调不遵守可能涉刑责。安世任命首席财务官为临时CEO,进一步强化本地管理。这一系列动作被闻泰视为“董事会政变”,直接削弱了中方影响力。 冻结背后的驱动力是地缘政治压力。美国早在2024年11月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6月美荷外交会晤中,美方施压要求更换安世中国籍CEO,以换取清单豁免。荷兰作为ASML光刻机供应商,已多次响应美方技术围堵号召。此次干预被视为盟友配合,防范安世制造业务迁往中国。安世虽法律上为荷兰企业,但运营重心在东莞,70%产品组装测试后销往中国市场。剩余产能分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荷兰经济部长公开表示,此举保护欧洲价值链,芯片应用领域广泛,不能轻易冒险。外媒分析,这反映了全球半导体裂变,美国实体清单扩展至控股子公司,逼迫盟友加强审查。安世贡献荷兰1.3亿欧元税收和数千就业岗位,却仍难逃干预命运。 中国迅速反制,10月4日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向境外供应特定功率器件。安世全球供应链中断,集装箱在港口积压,欧洲汽车厂面临芯片短缺风险。博世等客户测试备用供应商,订单延迟影响生产。荷兰经济部启动磋商,与中方和欧洲伙伴讨论缓解路径。10月14日,海牙会议上,外交官审阅报告,标注谈判要点。闻泰科技召开股东大会,承诺通过法律渠道恢复控制权,同时加速本土替代布局。安世中国营收占比已近一半,转型压力凸显。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此事暴露技术规则易被政治化,荷兰若坚持,可能丢掉中国市场份额,错过5G和AI合作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