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有个名字绕不开——陈君石。 他说中国是极少数没批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这话听着可能有人疑惑,现在都提倡环保循环,为啥偏在这事上 "保守"?其实这背后全是对咱健康的较真,不是不环保,是咱得先保证吃进嘴里的东西安全。 先得说清再生塑料到底能不能碰食品。很多人觉得塑料回收再利用是好事,能少污染,这话没错,可食品包装是特殊行当,不是所有再生塑料都能往这用。 德国有研究早就说了,74% 的日常塑料制品提取物都有毒性,这里面就有再生塑料里常见的聚氯乙烯、聚氨酯这些东西,里面含的二苯甲酮类物质能扰乱身体激素,长期接触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毛病。 之前有个叫董金狮的专家就揭秘过,有些黑窝点用工业废塑料做食品袋,那些塑料里混着重金属、细菌,就算高温熔化也杀不死所有病菌,这些毒素跟着食物进肚子,比地沟油的危害还大。 可能有人问,国外不也在用吗?确实,日本、韩国还有欧盟都允许,但人家的规矩严得很。韩国明年就要实施新规定,要求饮料瓶里必须加再生料,可同时搞了 "双重认证",回收流程和材料安全都得过关。 日本更讲究从设计就考虑回收,瓶盖标签都不能有有毒材质,还得容易剥离。欧盟那边更不用说,再生塑料必须能追查到源头是食品级的,还得用高温净化这些特殊工艺。人家是先把安全防线筑得死死的,才敢用再生塑料装食品。 再看咱国内的情况,不是技术完全不行,而是还没到能百分百保证安全的份上。2023 年的数据显示,国内中小企业能做出符合食品标准的再生 PE,出口的还不到 5%,大部分高端货都得靠进口。 为啥?因为小厂子没那么多钱搞技术升级,一套智能分拣设备能把塑料纯度提到 95% 以上,可很多小作坊还在用人工分拣,杂质多不说,聚乙烯和有毒的聚氯乙烯都分不清。 清洗环节更差,正规企业用低温碱性清洗能去 90% 的残渣,还能循环用水,黑窝点直接随便冲两下,食品残渣里的细菌全留在塑料里了。 之前有个乳制品企业搞过闭环回收,把牛奶包装收回来做成物流缓冲膜,一年能省 400 吨原生塑料,这就挺好,把再生塑料用在非食品领域,既环保又安全。 可要是往食品包装上用,风险就大了。2024 年实施的清洁生产标准要求废水回用率不低于 90%,可很多中小企业改造成本得加 200 万,根本扛不住,只能继续用老办法生产,这样的再生塑料谁敢往食品上装? 陈君石院士他们早就做过评估,说经过仔细处理的回收 PET 瓶确实能达标,可为啥还是不批?就是因为咱监管得考虑最坏的情况。 现在行业里还有 18% 的分选损耗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 7 个百分点,万一有批次原料没分干净,混进了有毒塑料,那就是大规模的食品安全问题。 而且科信中心的调查显示,虽然六成消费者支持环保,但大多不知道安全保障机制是啥,要是没讲清楚就放开,老百姓心里肯定犯嘀咕。 咱国家对食品安全从来都是宁严勿松,不是不想跟国际接轨搞环保,是健康永远得排第一。那些说 "国外都能用,咱为啥不行" 的人,没看到人家背后成熟的回收体系和严格的认证制度。 现在头部企业已经在搞 10 万吨级的化学回收装置,回收率能到 92%,等啥时候中小企业也能跟上技术,监管能实现全流程追溯,公众也了解清楚安全保障了,再生塑料装食品说不定就能落地。 说到底,陈君石院士点出的这个现状,恰恰体现了咱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负责任。环保是大事,但跟咱每顿饭吃进嘴里的安全比起来,必须先把健康的底线守住。 等技术更成熟、监管更到位,咱既能享受到环保的好处,又不用担健康的风险,这才是真的两全其美,急不得也马虎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