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为日本广岛核爆致词时,没想到中国记者徐德智犀利追问:“谁炸的日本?又是为何

烟雨评社 2025-10-30 13:52:45

联合国为日本广岛核爆致词时,没想到中国记者徐德智犀利追问:“谁炸的日本?又是为何要炸日本?”结果秘书长听完一脸尴尬,被噎的完全说不出话! 不得不说徐德智真是个人才,联合国为日本广岛核爆致辞,结果中国记者徐德智提出犀利两连问:谁炸的日本?到底为什么炸日本? 这次纪念活动是联合国首次在广岛核爆遗址旁举办官方致词,现场布置得格外庄重,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内摆满了白色纸鹤,核爆纪念馆外的长明火还在静静燃烧,不少经历过核爆的幸存者也来到现场,胸前别着当年的旧照片。 联合国秘书长抵达后,先是向核爆遇难者纪念碑献了花,随后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开始致词,内容主要围绕 “反对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 展开,还提到要 “铭记历史悲剧,避免重蹈覆辙”,原本现场氛围都随着致词变得沉重。 就在致词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国记者徐德智率先举手,拿到话筒后没有绕任何弯子,直接提出了那两个尖锐的问题。 现场不少人都有些意外,因为以往这类纪念活动的提问大多集中在核裁军进展、国际核不扩散协议执行情况等话题上,很少有人会直接提及核爆的历史背景。 秘书长听到问题后,先是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接着张了张嘴想回应,却又停顿了几秒,最终只是含糊地说 “这是一段复杂的历史,需要放在当时的语境中看待”,之后就匆匆结束了提问环节,转向了下一项流程。 要理解这场追问背后的分量,得先回顾广岛核爆的历史背景。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造成约 14 万人死亡,三天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核武器实战使用。 当时美国做出这一决定,主要是因为日本在二战后期仍拒绝投降,美军预估若强行登陆日本本土,可能会付出百万士兵伤亡的代价,原子弹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但这段历史在国际社会的表述中,往往更侧重核爆带来的灾难,却较少提及背后的战争成因,这也是徐德智记者提问的核心出发点。 现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日本当地媒体记者听到问题后,不少人立刻低头记录,脸上带着些许紧张;来自欧美国家的代表大多保持沉默,只有几位外交官在小声交流;而中国、俄罗斯等国的代表则露出了关注的神情。 一位参与活动的历史学者事后表示,这样的追问其实很有必要,历史纪念不该回避关键背景,只有全面了解前因后果,才能真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不是片面地强调受害者身份。 更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国在核问题上的立场。长期以来,联合国一直倡导 “无核武器世界”,多次推动核裁军谈判,但在涉及不同国家的核政策时,却时常被指责 “双重标准”—— 比如对美俄等核大国的核威慑政策态度温和,却对一些国家的和平利用核能计划严格限制。 这次在广岛的致词,也被部分舆论认为有 “淡化历史背景、侧重单一叙事” 的倾向,而徐德智记者的提问,恰好戳中了这种叙事中的漏洞,事件发生后,国际媒体对这段追问的报道呈现出明显分歧。 日本《朝日新闻》的报道重点提到 “核爆受害者的痛苦不应被忽视”,却对提问本身轻描淡写;美国《纽约时报》则认为 “提问过于尖锐,破坏了纪念活动的庄重氛围”;而中国媒体则客观还原了提问场景,并指出 “正视历史全貌是和平的前提”。 截至目前,联合国官方仍未就这次追问作出正式回应,只是在后续发布的活动声明中,补充提到 “应全面、客观地铭记战争历史,包括其起因与后果”,这被外界解读为对此次追问的间接回应。 这场小小的追问风波,其实反映出国际社会在历史认知上的分歧。如何在铭记灾难的同时,不回避历史背景;如何在倡导和平的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这不仅是联合国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关注世界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需要思考的课题。 只有正视历史,深刻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让世界真正走向和平与安宁。徐德智之问,如同一记洪钟,敲响在历史的天空,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伤痛,更要铭记历史的教训。 信源:看台海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