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说过一句话,道破了一个关键事实,只要中国团队进入某个技术领域,原本的游戏规则往往会被彻底改写。 过去很多产业被日韩、欧洲企业靠着技术壁垒和先发优势垄断,但中国从不是靠 “低价内卷” 取胜,而是靠 “全产业链 + 规模化 + 持续研发” 这三板斧,实现了一次次漂亮的弯道超车。 就说最不起眼的集装箱吧。早年全球集装箱市场被日韩企业牢牢把控,价格高、交付慢。 可中国企业一进场,直接打通了上游材料、制造装备到标准化流程的全链条,一边快速扩产,一边摊薄成本。 现在再看,全球超过 90% 的集装箱都产自中国,曾经的日韩竞争对手要么退出,要么只能转型做小众业务。 光伏产业更是教科书级的逆袭。十几年前,德国、日本企业垄断高端光伏组件,一块组件能卖上高价。 中国企业没走 “模仿老路”,而是从多晶硅提纯到电池片、组件封装,建起了完整产业链。 一边不断优化工艺提高效率,一边把价格降下来,现在全球 70% 以上的光伏出货量来自中国,电池片效率还屡屡刷新世界纪录 ,这可不是靠低价,是技术迭代带来的硬实力。 高铁的逆袭更让国人骄傲。早期我们从德国、日本、法国引进技术,甚至在关键零部件上受制于人。 但中国工程师没停留在 “照搬”,而是边学边改,最终建起了轨道、动车组、信号、维护一体化的完整生态。 如今中国高铁总里程超 4.6 万公里,复兴号、CR450 成了国际标杆,海外项目落地一个接一个,曾经的技术输出国,现在反而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 动力电池领域的超车速度更惊人,以前松下、LG、三星是市场主角,可现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直接重塑了格局。 2024 年前十装机量里,中国企业占了 6 席,合计拿下 67.1% 的市场份额,单宁德时代 2023 年装机量就有 339.3GWh,占比 37.9%,长期稳居第一。 日韩厂商只能退守小众细分市场,靠补贴维持产能。 这些逆袭不是偶然,背后有一套清晰的逻辑: 国内巨量市场提供了试错空间,产品能在国内验证成熟后再出海。 企业舍得砸研发,像华为、长电科技等年年加码技术。 理工科人才红利,既撑得起高端创新,也保障了量产落地,最后是强大的供应链协同,能把技术优势快速转化为价格和交付优势。 当然挑战也存在,比如贸易摩擦、技术封锁,但中国企业的应对很实在,更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布局产能,减少单一风险。 说到底,中国团队能在多个产业突围,靠的不是运气,是全产业链整合、规模化生产、持续研发和庞大市场的综合实力。 对此,你有怎么样的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