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印度加入五常被拒,申奥被拒,加入亚太经组合被拒,原因很简单——印度太闹腾。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几年,“印度为何总被拒之门外”成了国际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不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亚太经合组织,还是奥运会主办权,每每印度发起冲击,最后都无功而返。有网友调侃:国际社会似乎对印度有种天然的防备,“只要印度想加入的场合,大家都格外小心”。 表面上看,印度经济体量全球靠前,人口更是世界第一,按理说不该被如此冷落。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回头梳理下印度这些年在国际舞台的表现,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印度的“闹腾”属性,早已让许多组织吃尽了苦头。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上合组织。起初让印度加入,是希望能扩大地区合作影响力。没想到,印度不仅没能成为桥梁,反而屡屡在集体决策中扮演“反对派”。 每逢有合作协议或者集体声明,印度总能挑出各种“细节”,要么要求修改条款,要么干脆拒绝签字。久而久之,其他成员国对印度的“搅局”早已见怪不怪。 金砖国家会议上,类似的情形也一再上演,印度往往用否决权为自己争取筹码,哪怕牺牲整体利益。 也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在关键俱乐部的扩容时,总是对印度慎之又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仅要求经济和军事实力,更看重责任感和协同能力。 印度在区域安全、外交政策上一向我行我素,既不愿承担集体义务,也很难与其他大国保持稳定关系。 五常几十年不动如山,印度多次申请,始终无果。说白了,不只是“够不够格”的问题,更怕印度带进来一堆麻烦。 亚太经合组织(APEC)同样如此。印度申请入会多年,但每次谈到扩容,成员国都显得格外谨慎。APEC强调贸易自由化和多边协调,而印度一贯以“保护本国产业”为由,对多边协议持保留态度。 甚至在某些敏感议题上,印度还会带头反对。久而久之,APEC不仅没同意扩员,反而出台了“冻结扩员”的政策,意在把印度“稳稳地挡在门外”。 再来说说申办奥运会。印度多次表达承办的意愿,但每次申报都被国际奥委会婉拒。除了场馆标准、环保指标、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国际赛事对组织能力的高要求。 印度在大型赛事中屡屡暴露出安保、交通、管理等诸多短板,这让国际奥委会很难放心把世界级盛会交给印度来办。加上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频发的突发事件,组织者的顾虑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并不是说印度没有闪光点。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国、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印度的确有巨大发展空间。 但国际社会需要的是“负责任的参与者”,而不是动辄否决、随时搅局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国际组织已经有太多历史教训,不敢轻易冒险。 本质上,印度的国际形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总把“反对”当做谈判筹码,以为这样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可实际上,长此以往,只会让伙伴们心生隔阂,甚至在关键时刻选择远离。 未来,印度想要真正跻身全球“核心圈”,光靠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速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在国际协作、集体议题、组织规则上展现出更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如果还是一味地“为反对而反对”,被拒之门外恐怕只会成为常态。 你怎么看印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