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产业已经被中美分的差不多了,欧洲最后是蠢死的,没希望了,果然都是按照这个节奏走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曾经,德国依靠核电和天然气,工业体系稳如泰山,电价在欧洲都算便宜。但近几年,德国铁了心要全面去核,环保口号喊得震天响。 就在上个月,巴伐利亚的贡德雷明根核电站冷却塔被爆破现场,三万人围观,一个时代就这样戛然而止。 要知道,这座核电站每年产电量能顶巴伐利亚州四分之一需求,说不要就不要,缺口只能靠煤电和高价天然气补上。 德国“弃核”后,发电量短缺,反而不得不大量进口法国的核电,自己辛苦几十年积累的能源优势拱手送人。 能源价格一涨,所有下游产业都跟着遭殃。化工行业首当其冲,天然气暴涨直接压垮了不少企业。 汽车产业也不好过,欧洲本来引以为傲的汽车制造,却在新能源转型上掉了队。中国和美国的新势力车企一路高歌猛进,比亚迪、上汽等中国品牌在欧洲的销量连年大涨,连特斯拉都被赶超。 反观德国大众、Stellantis等本土巨头,转型慢半拍,供应链还被高昂的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拖后腿。德国汽车协会再怎么呼吁救市,政府却只顾加碳税,企业怎么可能扛得住? 欧洲的政策逻辑,说白了就是自断后路。明明清楚工业和制造业离不开稳定低价的能源,却硬要走极端环保路线。 欧盟自己都把核能重新列进“绿色能源”名单,计划到2050年把核电扩产到109吉瓦,法国也稳扎稳打靠核电保底,偏偏德国坚持特立独行,结果两头不讨好,既没保住产业,也没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 而且碳税政策层层加码,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很多中小企业要么选择关门大吉,要么外迁到东欧、亚洲找出路。 德国工业空心化加剧,化工岗位锐减,汽车市场份额一年比一年低,税收也随之下降。政府转型的钱没着落,社会福利还得维持,恶性循环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其实,欧洲的问题并不是别人“抢”出来的,而是自己“让”出来的。中美当然会抓住机会壮大自己的产业,但欧洲的决策者一再拍脑袋搞激进政策,完全不顾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 产业链断裂、就业流失,最后还自我安慰说“绿色领先”,可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工厂关门,越来越多的岗位流失,拿什么转型? 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爆破的废墟还没清理干净,德国的工业危机已经浮现。企业转移、税基流失、创新能力下降,这一连串连锁反应,等到想补救的时候,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欧洲本来有条件在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找到平衡点,可惜决策者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得太远。 欧洲今天的困局,是自己“自毁长城”导致的。产业政策脱离实际,能源政策摇摆不定,环保法规一刀切,企业逃离成了必然。中美顺势而为,欧洲却自断生路,结果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喝汤都没得喝”。 你怎么看欧洲这几年“自毁长城”的操作? 信源:德媒:冷却塔被拆,德国核能时代落幕——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