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一大损失!”2000年,山东有一神童,短短的2天便念完小学,10岁那年参加高考,考出了566的高分,但他却只读了1年大学,就嫌弃太简单回家了,如此的奇人令人好奇之余,又感到十分质疑。 究竟是觉得大学太简单,还是被打回原形了! 2024 年,距离苏刘溢 10 岁高考已过去 14 年,这位曾轰动全国的神童彻底没了消息。 有人说他在家深耕编程成了技术大神,也有人猜他早已回归普通生活。 没人知道真相,只记得 2011 年他从南方科技大学退学的消息,曾引发无数讨论。 这个 2 天学完小学课程、10 岁考 566 分的孩子,为何连大学都待不下去? 时间拉回 2005 年,7 岁的苏刘溢在山东泰安三里小学的教室坐立难安。 这是他转学来的第三天,老师讲的五年级数学题,他早在两天前就吃透了。 课间其他同学打闹时,他独自坐在座位上翻初中物理课本,眼神里满是无聊。 校长找他谈话,他直白地说:“老师讲得太慢,我想早点学更难的知识。” 这番话,让学校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孩子的天赋远超常规教育节奏。 其实在这之前,苏刘溢的 “与众不同” 就已显现。 2002 年,4 岁的他还没上幼儿园,就抱着姐姐的小学课本不肯撒手。 父母以为他只是好奇,没成想他竟能指着课本念出简单的汉字,算出两位数加减法。 等到 5 岁该上幼儿园时,他死活不肯去,说 “小朋友玩的游戏太幼稚”。 父母没办法,只好把他留在家里,给他找来全套小学课本当 “玩具”。 结果仅用两天,苏刘溢就说自己全学会了。 2006 年,8 岁的苏刘溢被博文中学破格录取读初中,成了校园里的 “小异类”。 他身高刚过一米二,背着比自己还沉的书包,却能轻松解出高中数学题。 老师特意给他布置额外作业,可他总能提前完成,还主动问起微积分的知识。 但和学业形成反差的是,他不知道怎么和同学相处 —— 别人聊动画片,他说编程。 2007 年,9 岁的苏刘溢又跳级进入泰安二中读高一,挑战再次升级。 班里同学最小的也比他大 6 岁,没人愿意带他玩,他只好把电脑当 “朋友”。 父母看他孤单,给他买了台二手电脑,没想到竟打开了他的新世界。 他从网上找编程教程,没人指导就对着 Windows 帮助文件一点点琢磨。 半年时间,他就学会了 C 语言,还自己编了个简单的小游戏,给父母演示时眼里放光。 2009 年,苏刘溢突然跟父母说想参加高考。 父母又惊又怕,觉得他太小,可架不住他反复坚持:“我想试试自己的水平。” 备考仅一个月,他没报补习班,全靠自学高中课程,每天只睡 5 个小时。 成绩出来那天,566 分的分数让全家都愣住了 —— 超过山东二本线 21 分。 南方科技大学正在推行自主招生改革,看到苏刘溢的情况,主动抛来橄榄枝。 2010 年 9 月,11 岁的苏刘溢背着书包走进大学校园,母亲特意请假陪读。 学校为他制定专属课程表,安排教授单独辅导,可问题还是出现了。 上课时他坐不住,会突然站起来走动,甚至扯前排女同学的头发,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教授们无奈发现,苏刘溢的智商能跟上大学课程,心理年龄却停留在小学阶段。 小组讨论时,他不知道怎么和同学沟通,只会自顾自讲自己的思路。 宿舍生活更让他崩溃,室友熬夜复习时,他习惯早睡,常常因为作息吵架。 2011 年暑假,他跟母亲说:“大学不好玩,我想回家自学,比在这学得多。” 母亲劝了很久,可他态度坚决,最终还是办理了休学手续,离开了校园。 回到家后,苏刘溢重新找回状态,每天泡在电脑前研究编程和操作系统。 2012 年,有媒体报道他编写出一套简易的办公软件,还帮当地企业做过小程序。 可从那之后,他的消息越来越少,父母也刻意减少他的曝光,保护他的隐私。 有人偶尔在泰安的街头见过他,说他穿着普通的运动服,和同龄人一起逛书店。 没有了 “神童” 的标签,他看起来和普通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 这些年,教育界提起苏刘溢,总会想起他案例背后的问题。 天才儿童的培养,从来不是只看智商,更要兼顾心理成长和环境适配。 当年如果有专门的天才教育体系,或许能帮他更好地平衡学业与生活。 可现实没有如果,苏刘溢的经历,成了无数家长和教育者的反思样本。 如今,苏刘溢应该已经 26 岁,彻底消失在公众的视线里。 他或许在某个科技公司做着程序员,或许在家乡过着安稳的小日子。 无论怎样,比起 “神童” 的光环,他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这个曾让无数人惊叹的孩子,用自己的成长告诉我们:教育不是赛跑,每个孩子都该有自己的花期。 主要信源:(大众日报数字报——“神童”苏刘溢)

墨公
看八字知大运,神童就是大运来的早,大器晚成就是大运来的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