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中国方面突然宣布了多项沙漠生态修复与新能源基地取得新进展。 库布其这两张对比照已经说明一切:过去是风沙线,今天是绿网和光伏阵列。据公开资料,这片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治理面积累计超过60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从个位数提升到过半。 把时间拨回到1988年,王文彪带队从清沙种树起步,1997年修出第一条穿沙公路,全长约116公里,有报道显示这条路让产品能稳定运出,周边运输也不再被沙堵。 同样是干旱带,国外更多做的是小尺度修复,项目与产业一体化推进不多见。美国西南的大型新能源项目审批周期长、输电线落地慢,这就限制了规模化连片建设的效率。 库布其后来把光伏搬进沙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同步推进。据公开信息,形成了百万千瓦级的稳定供电,板下甘草、饲草带来持续收益,就业面也随之扩大。 镜头转到宁夏腾格里。国家能源集团在中卫建设的光伏基地规划容量约300万千瓦,据企业披露,一期已在2023年并网,年均发电量约57.8亿千瓦时。 项目细节同样扎实:北区新建100万千瓦时,同步铺设草方格约2.67万亩,植被覆盖率由约5%提高到约25%。项目公示资料显示,可节约标煤近两百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五百万吨。 对照看,中东的光伏多追求装机规模,对生态修复的刚性要求偏少;欧洲受制于土地与社区约束。腾格里的做法是在同一地块把供电和固沙都落地。 再看塔克拉玛干。这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据媒体报道,2012年启动的“锁边”工程采用滴灌、红柳梭梭等耐旱树种,外圈防护线已宣告合龙,长度超过3000公里。 合龙后的直接结果是沙源外扩被压住,公路和绿洲防护带更稳。据介绍,下一步将推进“二道锁边”,配套通水通电通路,把新能源基地和农牧业一并做起来。 从系统角度看,西部连片风光基地正快速成形,多条外送通道稳定运行,配置火电调峰与储能,提高了出力的稳定性与可用性。 国外在长距离送电和高比例新能源消纳上普遍面临成本、审批和外部约束压力。国内以集中连片建设叠加超高压外送,把这些环节打通,整体效率更高。 所以,这两张照片不只是“变绿了”。它们指向一整套可复制的能力:在极端自然条件下,把生态修复、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就业同步做成闭环。 把地面问题解决到位,供应稳、运行稳、预期稳,关键时候就更有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