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裁有没有用?看看今天的洛马就知道了,什么叫“慢性死亡”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洛克希德·马丁,这家名字听着就带着金属味儿的公司,曾是美国军工界的骄傲。F-35、爱国者导弹、黑鹰直升机,这些响当当的装备背后都有它的影子,更别提它和台湾的那点“老交情”,从上世纪90年代卖F-16战机开始,一路签单签到2020年,光升级合同就18亿美元,加上导弹、反潜机这些配套玩意儿,对台军售的总额早就破了200亿美金,靠着这生意,洛马在美国军工巨头里混得风生水起,可也正是这买卖,让它撞上了中国最硬的红线。 2020年10月中国直接出手,把洛马扔进“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一下不光在华资产被冻结,合作企业也得避而远之,过去它还想靠卖点直升机、搞点民用设备补补账,现在这些全成了烫手山芋,被制裁那阵子,洛马还显得挺淡定——毕竟它是全球军工巨头,背后有美国国防部撑腰,谁能拿它怎么样?可现实证明,这场博弈不是短跑,而是一场耐力赛。 到了2023年中国又加码,对洛马开出两倍于对台军售额的罚款,外加禁止高管入境,紧接着2025年1月,中国商务部再放大招,把洛马列入出口管制名单,连带28家美企一起上榜。 更要命的是,那年4月,中国对稀土出口设限,尤其是钐、铽等七种关键稀土,别看这几个名字冷门,但F-35光是用在发动机磁体和隐身涂层上的稀土就要417公斤,而中国恰好掌握了全球七成的开采和九成的精炼技术,这招相当于卡住了洛马的命门。 稀土一卡,后果立马显现,F-35生产线出现零件断供,短缺种类从两千多种飙到四千种,生产成本蹿了15%,新机交付率跌到历史低点,美国防部2023年因为质量问题拒收几十架F-35,到2025年,Block4升级项目整整拖了五年,超支6亿美元,工厂里堆着几百架没法交付的新飞机,军方催,股东骂,洛马高管的发际线比数据还下滑得快。 表面上洛马的财报看起来还行——2024年营收710亿美元,比上一年涨了5%。可仔细看,预税损失有17亿美元,其中大半是因为供应链成本暴涨,那点表面光鲜的增长,不过是靠军方临时追加订单撑起来的虚胖。 与此同时,国际投行开始重新评估它的信用等级,合作伙伴怕沾上麻烦,纷纷收缩项目,对一家靠全球合作维持产能的公司来说,这种“慢性失血”才是真正要命的。 美国政府当然急了,可它能怎么办?稀土不是石油,不能靠几艘航母去抢,美方曾想扶持本土稀土企业替代中国,可惜无论是技术、成本还是效率,全都比不上,澳大利亚、日本也想帮忙填坑,结果供货周期一延再延,质量还不过关,于是美国军工系统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军方怕产能不足,只能给洛马加钱;洛马拿到钱,却发现原材料涨得比拨款还快,就这样,一边亏着钱,一边还得继续装硬撑。 这时候制裁的真正威力才显现出来,它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种让你“心慌慌”的长期掣肘,洛马发现,它不只是缺稀土,还缺信心,全球化时代,哪怕是顶级军工企业,也离不开中国的材料、合金、电子元件,每断一条供应链,它的生产节奏就得重新算,财务报表上看不见的那部分损耗——延期罚款、客户流失、融资缩紧——都在一点点吞噬利润。 与此同时,中国的反制手段也越来越有章法,从2021年的《反外国制裁法》,到2025年正式实施的细化规定,整个法律体系像一张网,让制裁不再是政治声明,而是一套制度化的惩戒机制,它的目标不是某一家公司,而是告诉全世界:碰中国核心利益的代价,不止是丢一单生意那么简单。 如今的洛克希德·马丁,就像一头被套上隐形绳索的巨兽,表面还能跑,但每迈一步都得喘口气,F-35项目还在烧钱,供应链重建遥遥无期,美国可以继续补贴,但补贴的钱不是无底洞;中国可以不急,因为时间站在它这边。 这场较量没有炮火,却比任何战争都要耗人,真正让洛马难受的,不是被打断了胳膊,而是血在慢慢流干,制裁的威力,从来不靠轰鸣的炸弹去证明,而是在沉默里,一点一点让对手发现——原来“慢性死亡”,真不是一句比喻。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谈股论金
罚款没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