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判我有罪!”

咩咩爱历史 1周前 (05-05) 阅读数 244 #历史

01

永初元年,朝廷强迫西海、扶风等处羌人到天水、扶风一带,与汉人杂居之后开始纷争不断。

羌乱伴随了皇甫规整个青年时期。

皇甫规的爷爷是征西将军,父亲是三辅校尉,他本可以借助家族铺路早入仕途,可他明显志不在此。

38岁了,还在老家安定当名教书先生。

直到大汉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春2月这天,他站在郡守府门口,等待着郡守的回信。

信里,他向郡守预言说:征西将军马贤必败,因为马贤不懂军事,屯兵四年一次胜仗没打,钱倒花了百亿。

信早就递上去了,可郡里一直没回音:教书先生就应该教书,哪里懂得战争的事情。

但这天,皇甫规被慌张的门吏拽进了府衙。

见到郡守,他得知了令人悲伤的消息:马贤败了,败在离安定400公里的射姑山上,连同他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了。

皇甫规猜对了。

正因他猜对,郡守认为他颇通军事,于是任命他为功曹,让他带800带甲兵士参与对羌战役,解眼下燃眉之急。

02

年近四十,第一次束甲作战,带兵出城迎战羌军,略一谋划,居然八百人以一敌十,大破羌军。

皇甫规仿佛天生就该在战场上。

羌乱迟迟不平,不仅是因边将激反,更因奸吏从中获益。钱没用来打仗,反而到了一些人的口袋里。

羌乱不灭,乡民们过不上一天的安生日子。

于是皇甫规借进京送报表的契机,通过公车台直接给上书皇帝,想要得到正式官职。

终于想像父亲和爷爷一样束甲持戟,驰骋大汉朝疆域,平定羌乱,为国效力。

他请求朝廷给他五千兵马,和两个郡的管理权力...保证平息叛乱...

但奏疏没能打动皇帝,谁会相信一个无名小吏,这件事被搁置不提。

时光转到两年后,汉顺帝去世,梁太后执政,梁太后的亲哥哥、大将军梁冀成为了权力最大、最臭名昭著的外戚。

死在梁冀手里的忠直之臣不胜其数...

甚至梁冀毒杀了九岁的汉质帝,朝野上下安静到不可思议。

就在这时,皇甫规的朝廷征召贤良的“考卷”被送到太后那里。

太后看之前,卷子先给了梁冀。

皇甫规是这样写的:朝里有奸臣,所以战事不顺,百姓穷困潦倒...最近地震旱灾强盗横行就是天象在示警,是“奸臣权重”导致的...

考卷写在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是梁冀被允许戴剑上殿,入朝不趋,权势鼎盛之际。

梁冀愤怒至极,算起来皇甫规是他半个老乡,他不明白这个老乡为何放弃攀附他的大好前程,往死路上整自己。

给了皇甫规下等考语。

皇甫规嗅到危险气息,托病辞职,风驰电掣跑回安定老家避祸。

其实,不用大将军亲自出面,望风希荣之人就能整死他。

而后的几年,皇甫规几次三番下狱,殴打羞辱勒索...

得亏家族在安定的势力,才勉强保住了小命。

丢了前程,干起老本行,往返于乡下梯田,日复一日讲经...

03

一晃,14年过去。

大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冀倒台,朝廷为被迫害者平冤昭雪。

征召诏书一个月五次到达安定,皇甫规都拒绝了。

既然性格不合适官场,何必再试,能活着安顿余生就很可以了。

可征召者更聪明,他们知道皇甫规的“软肋”在哪里,征服一名理想主义者从不能用官职来打动,只能用责任,用信仰。

征召者说:山东泰山郡的盗匪屡剿不灭,非得你皇甫规出马才可以。

果然皇甫规没再拒绝,而后泰山盗匪被彻底消灭,他的心也随这次胜利,死灰复燃:既以在山东杀盗匪,为何不能回西北剿羌乱?

他看够了安定郡兵士暴露的尸体,满街饿的鸟面鹄形的人堆,受够了乞讨声...

黄土高原的风年年吹过,那些久久荒废的果园粮田,不断被覆上层层厚沙...

皇甫规在想,自己当年如果不是选择教书,而是承袭父祖之业,是否家乡可以免遭数年浩劫?

但愿现在也来得及结束这一切...

04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冬天,羌人进攻潼关地区,朝廷再次失利,羌人摧毁了汉朝在西北各个营垒,京兆地区人心大骇。

皇甫规再次向朝廷上书,哀求朝廷说,自己已经59岁了,再不上战场就来不及了...

这次朝廷重视了他的建议,由三公亲自出面,推举皇甫规为中郎将,调动潼关以东所有军队,讨平叛乱。。

皇甫规按自己的策略,以招降为主。

连年争战,羌人也疲乏不堪,再加上皇甫家的世代威望,谁不希望就此回归太平生活。

十一月,羌人先零部被打服,率先归降...招降羌人达数十万。

而后,皇甫规开始清算——

安定父母官孙俊勒索羌人财物,杀!

属国都尉李翕、督军御史张禀等杀降冒功,杀!

...

被处理和诛杀的官员受不下百人,安定官场为之一震!

整个羌族地区人心大悦,又十几万羌人接连请求投降...

西北边境自此得到数年的安宁。

立此大功,皇甫规回朝受勋,不成想回京不久,再次下了大狱。

05

在汉桓帝诛杀梁冀的过程中,中常侍宦官们取得了绝对的权利。

按“惯例”,将领受到的奖赏,都要先来打点宦官权贵。

这些费用大多出自军费,一部分给了权贵,一部分入了国库,都是“市场价”的“公平交易”。

皇甫规对宦官弄权深恶痛疾,对宦官的索贿置之不理。

就在这时,他处理的官吏的亲属进京告状,诬告皇甫规用钱买通了羌人,才获得胜利...

宦官便趁机落井下石,怂恿皇帝降旨催皇甫规解释。

皇甫规解释道:说我用钱买通羌人,那么钱出自哪里?如果是出自私家,他家可是连一石钱也拿不出,如出自公家,那么一切有账可查。

可欲加之罪...

中常侍徐璜和左悺把皇甫规直接投了大狱。

冬季的长安监狱异常阴冷,皇甫规身有宿疾,下属和亲人急着要筹钱赎他,他死活不许:绝不低头!

最终,宦官给他罪名是:羌人余孽未绝,判他去服苦役。

自大汉开国以来,从未有将军功高未行赏,先下狱的。

太监不要脸,皇帝不要尊严,儒生们还得维护伦理纲常,臣子们还得维护朝廷体面。

众臣连同太学生,一起在皇宫前为皇甫规求情。

皇帝骑虎难下,借口大赦,放了皇甫规。

可需要被赦免的是罪人,不是功臣。

皇甫规有时想:出头控诉梁冀也好,请缨剿灭羌乱也好,也不是为了皇帝,是他的责任感让他如此,才会去做这样的事。

只有这样想,他的心气才会平一些,不至于太过憋屈。

可心气平了,血也凉了。

06

第二年,朝廷重新征召皇甫规任度辽将军,没干几个月就把职务让给了二把手张奂...擅自违背军令,前去迎丧友人的灵柩,甚至主动举报自己。党锢之祸爆发时,别人避恐不及,只有他主动写奏章把自己和党人说成是一体...躲清静:请判我有罪!

汉桓帝没有搭理他。

永康元年,皇甫规没忍住,还是出头为遭受党锢之祸的臣子们喊冤...

汉桓帝没有搭理他。

他始终未能如愿隐退。

不过,这是皇甫规最后一次“多管闲事”了...

大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71岁的皇甫规死在彀城赴任的路上。

07

皇甫规是个很纯粹的人。

一生只忠于自己,一切举动凭心而已。

王符的《潜夫论》里有段话,特别适合皇甫规:

“有度之士,情意精专,心思独睹,不驱于险墟之俗,不惑于众多之口;聪明悬绝,秉心塞渊,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心坚金石,志轻四海,故守其心而成其信......虽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内,终无违礼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锷之间,终无苟全之心。”

不与龌龊苟全在一片蓝天下。

让后人在青灯黄卷里看到了一丝温暖明媚的光芒...

参考文献:

《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全后汉文·卷六十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咩咩爱历史

咩咩爱历史

洞察世界,体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