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日本怕中国什么?答案其实挺简单的:怕中国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布下的那些渗透力量彻底清查干净,别说全部清掉了,就算清掉大部分,日本在中国身上的那股子“底气”就得立马消下去。 几十年来,日本花大钱在中国周边建的那道硬实力“防波堤”,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官方的防卫白皮书里,年复一年地渲染“中国威胁论”,然后顺理成章地通过“安保三文件”要搞什么“反击能力”,防务开支也快顶到GDP的2%那条线了。 光靠自己还不够,他们还到处拉帮结派,又是搞“印太战略”的小圈子,又是跟着美国在芯片这类高科技上搞封锁,想织一张大网把中国困住。 但现实挺打脸的,那些被拉拢的伙计们,跟中国的生意该做还做,谁也离不开谁。“去风险”的口号喊得再响,全球供应链的链条也断不了。 结果就是,日本发现这道“防波堤”不怎么挡风,反倒把自己绕进了一个死胡同:越害怕就越防备,越防备就越刺激对方,没完没了。 这道防波堤是明面上的功夫,而另一根柱子,那个“压舱石”,就埋得深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就悄悄在中国内部布局了,通过经济援助、文化输出和学术交流,玩的是潜移默化。 那时候的动漫和J-pop有多火,很多年轻人都记得。还有各种基金会赞助高校研究,NGO组织以公益的名义深入基层,媒体平台合作引导议题,都是想在中国社会内部埋下影响力的种子。 但这块精心打磨的“压舱石”,现在也开始松动了。中国这边显然也回过味儿来了,开始了一套系统性的“拔钉子”行动。 从2014年的《国家安全法》到后来反复升级的《反间谍法》,法律的口子越收越紧,接着,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要审,文化市场的引进作品要查,网络上操纵舆论的账号要封。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很明显,日本的文化影响力没那么神了,想在关键问题上带节奏也越来越难。 就连一些在华的日本公司都开始提心吊胆,生怕惹上间谍嫌疑,这就是“压舱石”裂开的声音。 现在你看,外部的“防波堤”风雨飘摇,内部的“压舱石”摇摇欲坠,这就叫“双重失据”。 这两件事还互相影响:当从内部影响中国的路被堵死后,日本就只能更依赖外部的军事和盟友施压。而这种外部压力,又只会让中国更加警惕,反过来加固内部的防范。 岸田政府真正恐惧的是什么?是整个牌局被推倒重来。在一个全新的格局里,日本几十年来的所有投入——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可能通通作废,那个让他们觉得很安全的“舒适区”将彻底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