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

红日观全局 2025-11-08 13:39:17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样明确甚至带有宣示意味的表态,迅速席卷全球财经和政治媒体,也在东亚地区激起讨论热潮。   张忠谋的这番话,出自他对美国社会价值的深刻认同,但背后显然不仅仅是情感使然。   若要理解这位“芯片教父”的表态,得从他的个人经历和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地缘结构说起。   张忠谋出生于1931年的浙江宁波,彼时中国正处战乱年代。他早年辗转求学,最终在1949年赴美,之后先后在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完成学业。   靠着在德州仪器的长期打拼,张忠谋不仅在美国半导体界站稳脚跟,还一路升至公司副总裁。当他在1962年正式成为美国公民时,距离他初到美国,仅仅过去13年。   不过,真正让他在全球科技界声名大噪的,是1987年在台湾创办了台积电。   这家当时尚属新兴的代工厂,开创了不与客户设计竞争的“纯代工”模式,彻底改变了芯片制造的游戏规则。   谁也没想到,这家企业后来会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导体制造商,掌握着先进制程的核心技术。   也正因为此,台积电成了中美科技竞争中的战略节点。   美国在过去几年不断推动产业链回流,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大力补贴本土制造;同时也拉拢像台积电这样的关键企业赴美投资。   2020年台积电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5纳米晶圆厂,项目总投资远超千亿美元。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这是美国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半导体项目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张忠谋的“美国人”表态,就不只是一次身份的回顾。它更像是他为台积电在美战略布局所做的一种舆论铺垫。   在美国,身份认同和价值观一致性常常是企业获得政策支持的先决条件。张忠谋这番话,显然能为台积电在当地的合作与扩张铺出一条相对顺畅的道路。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张忠谋虽早已退休,但在台湾社会中仍具高度影响力。他的认同言论,在岛内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有声音质疑,一位创建台湾半导体“护国神山”的企业家,公开强调“我就是美国人”,是否会对本地产业认同感造成某种冲击?   而大陆方面尽管官方未作直接回应,但多家智库和研究机构对这番表态背后的深意进行了分析,认为这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压力下,企业家们在身份和立场上的自我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的专栏并非一次轻松的回忆录式采访。   弗里德曼与张忠谋的对话,围绕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未来、美中关系的走向以及台湾的战略地位展开。   张忠谋在肯定美国价值体系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国制造业能力下降的担忧。   他指出,美国虽然有资金和技术,但在执行效率和制造文化上远远落后。他直言,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成本高、效率低,“不是台积电习惯的运作方式”。   这番话一方面彰显了他对美国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不失为对美国当前制造业困境的冷静评估。   正因如此他的立场显得更加复杂:认同美国,却也清楚了解其短板;推动全球化,但不得不面对地缘博弈的现实。   在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看来,像张忠谋这样的声音,正是他们愿意听到的。   他的表态恰好契合了当前美国强化与台湾科技合作、提升“去中化”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逻辑。   多家美媒如《彭博社》和《CNBC》评论指出,张忠谋的言论,是“企业家对美国制度的肯定”,也有助于稳定市场对台积电美国项目的信心。   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台积电目前正在双线推进布局。一方面,全力推进亚利桑那工厂建设,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量产;另一方面,其最先进的3纳米乃至未来2纳米产能,仍牢牢掌握在台湾本土。   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台积电财报,目前其台湾本岛依然承载了约85%的先进制程产能。   这意味著,尽管张忠谋公开“站队”美国,但台积电的技术命脉和产业根基仍扎在东亚岛内。   这也正是当前全球政经格局的一种矛盾体现: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壮大,却不得不在大国博弈中做出身份与立场的选择。   张忠谋的此次言论,既是一种个人身份的回顾,也是一次公共立场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这其实映射出当前全球高科技企业家面临的一个普遍处境。   他们既是技术的推动者,也是政治的协调者;既要在不同制度之间穿梭自如,又得在多方利益中做出平衡。   信息来源: 《台积电投120亿到美国建厂,其背后是美国控股?创始人还是美国籍》——新浪财经

0 阅读:0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