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驻美代表萧美琴于欧洲时间7日下午窜访比利时,并在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发表“台独谬论”。 萧美琴此次窜访并非偶然。2025年以来,民进党当局因岛内经济低迷、民生问题加剧而支持率下滑,急需通过所谓“外交秀”转移矛盾。 欧洲成为其重点目标,一方面因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存在分歧,另一方面则因美国大选后对外战略收缩留下的空间。 萧美琴以“私人身份”为幌子,试图规避一个中国原则的约束,但其活动实质仍属官方性质——她与欧洲议会议员会谈时,公然使用“台湾驻美大使”头衔,甚至提议“深化台欧军事合作”。 这种伎俩早有先例。2020年捷克参议长韦德齐窜台时,曾被曝光收取民进党当局400万美元“好处费”;2024年萧美琴窜欧期间,亦被爆出通过公关公司向欧洲议员提供资金支持。 此次布鲁塞尔之行,同样伴随着可疑的资金流动。比利时媒体披露,部分欧洲议员在萧美琴到访前突然提出“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提案,背后利益链值得深究。 比利时此次允许萧美琴活动,与其长期对华政策存在矛盾。作为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一贯强调“价值观外交”,但现实中又高度依赖对华经贸。 中国是比利时在欧盟外第三大贸易伙伴,日均贸易额超1亿美元。这种经济依存与政治投机之间的撕裂,使其成为台独势力重点渗透对象。 比方的行为已触碰红线。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此前明确警告:“任何纵容台独的行为都是对中比关系的严重破坏。” 但比利时部分政客仍执意打“台湾牌”,试图借此提升在欧盟内影响力。历史证明这种算计往往适得其反:2020年立陶宛允许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后,对华贸易额骤降60%,最终被迫调整政策。比利时若继续误判,恐将重蹈覆辙。 萧美琴窜访事件发生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关键节点。2025年6月,王毅外长访问欧盟总部时明确提出:“中欧应共同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性力量。” 但部分欧洲政客却一边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一边暗中为台独势力提供舞台。这种两面手法不仅损害互信,更可能瓦解中欧合作根基。 欧洲议会已成为对华强硬派的秀场。近年来,该机构通过多项涉台消极议案,但实际影响力有限——欧盟外交决策权主要掌握于成员国及欧盟理事会,议会更多扮演“政治表演平台”。 萧美琴选择此地散布谬论,正是看中其“高曝光、低代价”的特性。然而,这种投机行为难以动摇中欧关系基本面。 德国总理默茨、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均多次强调“不支持台独”,欧盟委员会也明确拒绝将台湾问题与对华政策捆绑。 面对挑衅,中方反应冷静而精准。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6月27日记者会上定性:“捷克允许萧美琴窜访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同期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向比方提出严正交涉。 这种回应遵循“个案处理、分级反制”原则:既避免过度升级冲突,又确保警示效果。 反制措施可能延伸至经济领域。比利时对华出口的猪肉、巧克力等高附加值产品极易受冲击;中方还可通过减少对比利时港口的投资(如安特卫普港)施压。 但中国更注重长远战略:通过巩固与德国、法国等欧盟核心国家的关系,孤立少数挑衅方。2025年7月,中德签署新能源合作备忘录。 9月,中法联合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宣言——这些合作凸显“谁才是欧洲真正的伙伴”。 从地缘政治规律看,小规模挑衅难以改变大势。1949年以来,台湾当局的“外交空间”持续萎缩,如今仅剩12个“邦交国”。 即使美国,也仅在需要制衡中国时打出“台湾牌”,其官方立场始终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独势力的生存逻辑注定脆弱。萧美琴等人依靠外部势力撑腰,但历史反复证明:外部干预终将因利益变化而撤退。 2016年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操弄南海仲裁案,最终随政府更迭而偃旗息鼓;2023年韩国尹锡悦政府亲日疏华,仅一年后即被迫调整政策。民进党当局若继续“倚外谋独”,只会让台湾民众承担更多代价。 萧美琴事件虽小,却折射出中欧关系的深层矛盾。欧盟在经贸领域需要中国市场(2024年中欧贸易额7800亿美元),在安全领域又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这种结构性撕裂使其对华政策常呈现“精神分裂”。 真正的赢家从不是煽动对抗者。6月初,比利时侨界举办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座谈会,130余名侨胞齐声反对“台独”。 同期王毅外长访波时,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些声音才是国际社会主流共识。萧美琴之流的闹剧,终将在历史的车轮下碾为尘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