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入世最大的障碍是美国,可最终美国还是同意了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为什么?江同志说,美国最终和我们达成协议,并不是突发善心。一方面我们的实力摆在那里,他们不让我们加入也不行。另一方面,美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我们千万不能太天真。 美国原本把WTO当作能套住中国的锁链,可这根锁链,最终变成了我们打开新局的一把钥匙。 2018年,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重税,自信能让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可结果是,美国农民损失惨重,农产品囤积成山,大豆出口暴跌。 愤怒的农场主开着拖拉机堵在国会山,而美国消费者在超市买的商品,也比以前高出一截,从中国出口的产品里,有一半来自外资企业,苹果手机在深圳生产,利润的大头还流进了美国股东的口袋,美国这场贸易战,最终打在了自己身上。 很多人忽略了,这场博弈的伏笔,其实早在入世谈判桌上就埋下了,那就是《入世议定书》第15条,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借此规定,可以用“替代国价格”来裁定中国是否倾销,这等于换算标准由他们说了算。 表面看,这像一把压在中国企业头上的刀,可期限只有十五年,中国知道这是不得不忍的阶段,可也清楚,十五年时间足够让工业基础和制造体系脱胎换骨。 2016年条款到期,美国又想赖账,但那时中国制造早已升级,出口机电产品占比过半,2.8万亿美元的数据让他们再想下手都难。 在WTO上,中国不仅守住阵地,还一步步扩大空间,美国要求开放金融市场时,中国顶着巨大压力答应了,但加了条件——外资银行必须合资经营。 这一条看似细微的限制,却为中国金融体系筑起了屏障。花旗、汇丰这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确实赚得丰厚,可它们再没法像上世纪末那样在亚洲市场呼风唤雨,中国用开放换来了制度磨合期,也保住了关键命脉。 美国之所以转变态度,从傲慢的阻拦者到积极的谈判者,靠的不是善意,而是利益,1980年代的他们公开嘲笑中国不懂市场经济,可到了1999年,中美贸易额已逼近800亿美元,美国市场三成的玩具和纺织品来自中国。 巨大的利润让高喊意识形态的政客都闭上了嘴。中国也不是被动地等封门敲门,而是主动降低关税、清理法规,按照国际标准改造经济秩序,到2001年正式入世时,中国市场改革速度已远超多数国家预期。 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入世后,修订和取消了两千多部法律法规,建立知识产权法院,保护外资权益,关税从15%降到7%,跨国企业在中国扎根。 大众汽车的销量从十几万辆增加到数百万辆,通用汽车的利润一半来自中国市场,与此同时,美国却不断滥用“实体清单”“长臂管辖”,封锁华为、中芯等企业。 可封锁越狠,中国研发的脚步就越快,2025年,台积电仍占市场首位,但中芯国际已占全球8%,美国格芯反而只剩6%。 二十多年过去,中国早已从规则的接受者变成规则的参与者,从被动融入到主动塑造,中国在一次次摩擦中成长。 美国的焦虑并非因为中国破坏规则,而是因为自己已无法单独制定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