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印度宣布禁止使用东方大国卫星 广播公司将不再使用中国卫星服务,还以“安全考量”为由,驳回了多家中国及关联企业的相关许可申请。按照印度最新的太空监管规则,所有外国卫星要想在当地开展业务,都得先向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提交申请、拿到许可才行。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申请许可,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星链这些欧美企业都顺利获批,唯独中国企业的申请大多被拒,只有个别卫星拿到了临时授权,而且服务期限只到明年3月。印度的Zee和Jiostar等广播公司,早在今年9月就已经开始忙着迁移服务,把业务转到了本土卫星或者欧美公司的卫星上。作为中方企业在印度的授权合作伙伴,Inorbit Space公司的总经理戈希尔也很无奈,他说中方企业在印度合规运营了33年,过去所有上行链路都经过了印度内政部等多个部门批准,期间没出过任何违规问题,监管方也承认这些年的贡献,可就是没给出拒绝长期授权的明确理由。 网上不少人都在讨论这事,看法也挺不一样。有人觉得“每个国家都有权利保障自身安全,重视数字主权能理解”,也有人直言“安全更像是借口,本质就是贸易保护,想给本土航天产业腾市场”。还有网友关注实际影响:“印度本土卫星覆盖还没到中国卫星的一半,偏远地区会不会没信号?突然换服务商,通信成本涨了最后是不是消费者买单?” 其实稍微梳理下就能发现,印度这波操作不是孤立的。这些年印度一直在大力推动“印度制造”,太空领域更是重点发力,不仅放开了对私营企业的限制,还定下了到2033年让太空经济规模达到440亿美元的目标。随着太空对国防和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印度想通过行政手段降低外部依赖、扶持本土产业,这点不难理解。清华大学的钱峰研究员就提到,这是印度在中印地缘竞争背景下,一系列“去风险”行动的一环,他们觉得太空是“关键安全域”,担心使用潜在对手的卫星设施会有数据泄露或断供风险。 但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不少差距。印度虽然刚实现了首次太空对接,私营航天企业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技术短板依然明显。就在不久前,印度国产火箭发射通信卫星时,还出现了入轨偏差过大的问题,经过多次紧急变轨才化解。而中方企业在印运营33年积累的成熟服务经验,以及覆盖广泛的技术优势,不是短时间内能被替代的。强行替换服务商,不仅可能让印度企业承担更高的运营成本,偏远地区的通信服务质量也可能受影响。 客观来说,航天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合作,过度的人为限制往往会形成双输局面。对印度而言,短期内或许能给本土产业争取到发展空间,但也可能错失更成熟高效的服务资源;对中国企业来说,虽然少了一个市场,但也会倒逼自己在技术自主和其他海外市场拓展上更进一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