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源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三米板半决赛上,以惊人的动作完成度和庞大领先优势成功晋级决赛,他的身影迅速引发了跳水迷们的关注。 谁都知道,跳水赛场上的压力和期待像细密的水珠,落在人和地板之间。比赛现场安静却紧张。最近半决赛进行得有些胶着,场上十二个选手相继亮相。有人手忙脚乱,有人一身汗珠,观众席上偶尔爆发出几声欢呼。 王宗源却好像站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每当轮到他跳的时候,大家自动放低声音。他的助跑、起跳、空中、转体,每一步像流水一样流畅。说到底,和场上其他对手相比,他的动作没多少多余,入水时惊艳到连反光都快消失看不见。 数据好像是冷冰冰的。看了才知道,王宗源领先了第二名八十一分。说出来都觉得有点夸张。这分差搁在平时,用一枚金牌来形容都不为过。可他跳下水时,自己却一脸没什么大事的样子。也许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感受到这样的自信是不是装出来的,但至少从裁判和观众的表情来看,他们是被说服了。 同期晋级的郑九源、何超,动作也漂亮。郑的身形轻巧,但偶尔动作紧张。有几次,他的翻腾转体落点不怎么精准。何超的水花小,但预备转体阶段稍显急躁。这也符合他们过往的比赛风格。可问题是,这次大家一比,似乎拉开了一个显眼的距离。跳水这项运动,怎么能够只看技术分数?有时候气场本身就能决定成败。 这些天有人说王宗源有点“天才运气”。其实,这样的说法他自己大概都不会承认。湖北队训练基地传出过王宗源凌晨训练的视频,后半夜的泳馆里,一盏灯下的背影和水面安静到只剩下声音。天赋固然重要,反反复复检讨动作细节才是他每一次进步的基础。 有一点挺明显。王宗源跳下去,水几乎不溅。场上的摄影师会抓拍,不知道下一秒能不能拍到那腿瞬间绷直的线条。有些人说,三米板难在落水。其实翻腾和起跳的心理比技巧还难。对王来说,这种常年累月的硬碰硬,早就成了本能。可不奇怪吗?同样是动作,别人就偏要多激起几滴水。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次数多了,就真成了实力的体现。 场边有小孩学他动作,颠颠地比划着。有人感慨,这些顶尖选手想赢,没那么容易。有人嘀咕,是不是每次看他比赛都这么轻松?其实吧,他们也挺累的。谁能真的不在乎这一场定胜负? 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他一定稳赢,毕竟决赛还没打。有人说黑马会出现,有人说现场变化太大,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甚至水温都在影响成绩。可事实证明,到现在他还是领先。那这种领先,会持续到最后吗?没人敢下定论。乍看之下势不可挡,也许还有对手在后头悄悄酝酿一击。 对观众来说,更精彩的画面还在后面。决赛不见得就没有悬念,冠军也未必就是他。想想就挺有意思的,到时候谁又会成为解说的焦点? 这么比下来,到底是天赋重要,还是勤奋最管用?水花小,就能拿冠军?那些没进决赛的,还会不会有更好的明天? 不说了,等决赛一切见分晓。你们更看好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