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峰会刚落幕,默茨当场“炸毛”! 中美刚达成技术共识,德国总理默茨转身就向欧盟

猫头鹰视角 2025-11-09 13:44:35

中美峰会刚落幕,默茨当场“炸毛”! 中美刚达成技术共识,德国总理默茨转身就向欧盟喊话:“绝不能由中美独自决定技术未来!” 这话听着硬气,细品全是酸味。去年欧盟对AI的投资还不到中美一半,技术争霸这场大戏,欧洲差点连站票都没抢着。默茨喊得越响,越暴露了欧洲的“躺平后遗症”。 作为半导体产业发源地,欧洲芯片产能竟从2000年的24%暴跌到如今不足10%。设计靠美国,制造靠亚洲,产业链的“七寸”全捏在别人手里——2021年一场芯片荒,直接让汽车、通信产业集体停摆,教训不可谓不痛。 更糟的是“光说不练”的老毛病。《芯片法案》喊出2030年产能占全球20%的目标,430亿欧元配套资金看着唬人,一落实全是坎:德国想建厂,法国卡在环保抗议;刚招商台积电,美国又来技术限制。内部还没拧成绳,外部阻力已层层围堵。 默茨自己也承认欧洲问题是“执行不力”。从中美“科研-产业-资本”的闭环狂奔,到欧洲成员国间的利益扯皮,技术成果转化慢如蜗牛——等规矩理顺了,新技术早成了别人的“旧饭碗”。 如今急着拍桌子,无非是被中美峰会戳中了焦虑。既没底气像美国那样封锁,又追不上中国的速度,连默茨都坦言“每天都感受着单边依赖的脆弱”。此刻高喊“技术主权”,更像是一场给自己壮胆的无奈之举。 为挽尊,默茨抛出“德国高科技议程”,宣称要拿3.5%的GDP砸研发。可钱不是关键,监管的枷锁还没解开:人工智能法案框死创新,如今才喊“减少过度监管”,早干嘛去了? 欧洲的困境,本质是“既想保面子又想省力气”。既舍不得舒适区,又不敢破利益壁垒;既想技术独立,又怕得罪盟友。默茨这一嗓子的确点破了窗纸,可要从“焦虑”转向“行动”,光拍桌子,远远不够。 技术主权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各位读者,你们如何看待欧洲的技术困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高见!

0 阅读:41
猫头鹰视角

猫头鹰视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