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时,遇到一个德国人售卖四箱古画,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突然大喊一声:“下面的不看了,我就要这一件!”对方开口就要1万元,徐悲鸿却不假思索的同意了。 这一声,直接让在场众人错愕。 1万元现金加七幅精品画作,只换回了一卷无名白描长卷,真的值么? 其实徐悲鸿此次来港,本是为举办个人画展。 而好友许地山夫妇看他总盯着书房里的古画册,便提起有位德国马丁夫人。 马丁夫人的父亲曾在中国做了几十年公职,这些画是留给他的遗产,可她压根不懂中国画,一直放着没用。 约定好的那天,马丁夫人把四箱古画全搬了出来,任由徐悲鸿挑选。 徐悲鸿蹲在箱子前,一幅一幅仔细翻看,第一箱翻完了没动静,第二箱翻完还是没说话,在场的人都看不出他的心思。 马丁夫人心里正犯嘀咕,突然见徐悲鸿的手指开始发抖,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第三箱里,一卷没有落款的白描长卷正躺在那儿。 “下面的不看了,我就要这一件!”徐悲鸿猛地站起身,声音又急又响。 这话让马丁夫人和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四箱画才看了三箱,怎么就定了? 马丁夫人赶紧劝他再看看剩下的,可徐悲鸿连连摇头,说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他动心的东西了。 谈价钱的时候,马丁夫人开口就要1万元。那时候的1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可徐悲鸿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他摸出随身带的现金,不够1万,就主动提出再加上自己画展上的7幅精品画作。 马丁夫人见他这么看重这卷画,心里忽然舍不得了,知道这画肯定不一般。 还好许地山在一旁解释,说徐悲鸿的这7幅画都是精心创作的佳品,还带着马丁夫人去香港艺术品估价委员会做了评估,马丁夫人才痛快地答应了交易。 这卷让徐悲鸿不顾一切也要买下的画,是幅长2.92米、宽30厘米的绢本长卷。 深褐色的绢面上,87个神仙排着队往前走,个个衣襟飘举,虽然没涂一点颜色,却让人觉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就像有仙乐在耳边响似的。 徐悲鸿凭着多年的鉴定经验,一眼就看出这是唐代的艺术绝品,线条带着画圣吴道子“吴家样”的风范,就算不是吴道子亲手画的,也是唐代名家临摹的珍品。 他给这卷画起名为《八十七神仙卷》,还特意刻了一方“悲鸿生命”的印章,盖在画的边上——这画在他心里,比生命还重要。 后来张大千看到这卷画,当场就看呆了,连连叹为观止,说“非唐人不能为”;潘天寿也说,画里的衣纹、旌旗线条交错,像在奏和谐的音乐。 之后的日子里,徐悲鸿走到哪儿都带着这卷画,连去新加坡办画展、去印度讲学也不例外,夜里做梦梦见画丢了,都会哭着醒过来。可1942年在昆明,空袭警报响后他躲进防空洞,回来就发现办公室被撬了,《八十七神仙卷》和30多幅画全没了踪影。 徐悲鸿当场眼前一黑,急得整个人都垮了。 直到1944年,一封学生的来信带来了希望:学生在成都一户人家见过这卷画,因为当年徐悲鸿曾带放大照片让他们临摹,所以一眼就认出来了。 徐悲鸿又喜又急,怕直接去要会让藏画人毁画,就托一位朋友去交涉。 藏画人开口要20万元现金,后来又加要10幅徐悲鸿的画。徐悲鸿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好,却咬牙没日没夜地画画筹款,终于把画赎了回来。 打开画卷时,他和夫人廖静文的手都在抖,虽然“悲鸿生命”的印章被割掉了,但87个神仙完好无损。 1953年,徐悲鸿突发脑溢血去世。他去世当天,廖静文就宣布了他的遗愿:把他留下的1000多件作品、1000多件历代字画,还有这卷用命守护的《八十七神仙卷》,全都捐给国家。 这卷画从流落海外到重回故土,从失而复得到最终捐献,徐悲鸿用两次倾家荡产的付出,守住了战火里的文化火种。 就像他说的,这画的价值“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而他的守护,更让这国宝有了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主要信源:(中国作家网——徐悲鸿与古画《八十七神仙卷》的悲欢离合_中国作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