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

史之春 2025-11-17 15:23:32

快讯!快讯!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   垂秀夫当过驻华大使,天天跟中日生意打交道,最清楚两国产业早像拧在一起的麻花,想拆都拆不开。而且现在这局面,跟几十年前比简直调了一个个儿,当年是中国盼着日本的技术和设备,现在变成谁也离不了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咱们提起日本货那是真羡慕。家里能有台东芝彩电、松下冰箱,那可是身份的象征。那时候中国刚改革开放,工厂缺技术,连造个合格的洗衣机都费劲,只能组团去日本学本事——1978年一年就派了16个代表团访日,从汽车制造到企业管理,恨不得把人家的经验全搬回来。   日本呢,正好需要中国的煤炭、木材这些资源,也需要庞大的市场卖他们的工业品,那时候的产业关系很明确:日本是“老师”,输出技术和高端产品;中国是“学生”,输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双方是单向的补给关系。   可现在再看,早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就说家电行业,当年风光无限的东芝白电,后来都被中国的海尔收购了,海尔旗下的AQUA品牌在日本市场卖得比本土牌子还火。手机更不用说,以前谁没听过索尼爱立信?现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的智能手机占了不少份额,反而日本自己的手机品牌早就没了踪影。   最让人感慨的是汽车产业,日本的丰田、本田在中国建了十几家工厂,中国市场占了他们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还多。可这两年形势变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崛起,2024年日本对华电动汽车出口暴跌了七成,反过来中国的新能源车开始往日本卖,在当地的份额都涨到11%了。以前是我们追着买日本车,现在轮到日本车企紧张咱们的技术,这转弯转得真够彻底的。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产业早就不是“你卖我买”那么简单,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绑定。日本的汽车巨头比如丰田、本田,生产线早就离不开中国的零部件了——山东的弹簧钢、浙江的汽车电子元件,每天都往日本的工厂运,要是断了货,他们的流水线都得停摆。   反过来,咱们造芯片、搞电子产业,也得靠日本的关键材料。比如造高端芯片用的光刻胶,中国三分之二的进口都来自日本,还有柔性屏用的氟化聚酰亚胺,九成以上都得从日本买。就像两个人一起搭房子,你负责砌墙,我负责上梁,缺了谁房子都盖不起来。   垂秀夫肯定最清楚这种羁绊有多深。他在华任职那几年,亲眼见过日本的半导体设备企业,40%以上的订单都来自中国,2024年这部分出口还涨了近25%,中国市场直接占了全球一半份额。   要是日本跟着西方搞极端,限制这些设备出口,首先倒霉的是自己的企业——工厂开不了工,工人没工资,企业就得裁员。反过来,中国要是减少进口日本的汽车零部件,日本的中小企业立马就得慌神,毕竟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客户。前两年有次贸易摩擦,日本的汽车变速箱出口掉了近三成,好多小厂都快撑不下去了,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说老百姓身边的生意,更是拆不开。中国的宠物食品企业,把零食卖到日本的超市,占了当地不少市场份额,还跟着日本的严格标准提升了自己的质量。   日本的化妆品以前在国内很火,可这几年出口中国跌了近三成,不是中国消费者不爱了,而是中国本土品牌起来了,但双方的美妆原料贸易还在继续——日本需要中国的植物提取物,中国需要日本的配方技术。就连山东的玻纤、方大的幕墙材料,都成了日本建筑业的重要供应商,东京的不少新地标,外墙材料都是中国造的。这些生意看着不大,却连着两国无数家庭的饭碗。   几十年前那种“单向依赖”的老黄历早就翻过去了。当年日本靠技术优势拿捏市场,现在中国靠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反超,可谁也没把路走死,反而形成了互补。日本的半导体材料厉害,中国的芯片制造能力强;日本的精密仪器不错,中国的新能源技术领先。这种互补不是谁依附谁,而是平等的合作,就像两棵并排生长的树,根系缠在一起,才能长得更稳。   垂秀夫提醒“拎稳经贸主线”,其实就是怕有人犯糊涂,非要把这缠在一起的根系砍断。现在日本国内有些极端声音,动不动就喊“脱钩”“制裁”,可真要这么干,首先疼的是自己的企业和老百姓。2024年中日贸易额虽然降了一点,但关键领域的合作没断,就是因为双方都清楚,折腾经贸就是砸自己的饭碗。   所以说,垂秀夫点透的何止是产业羁绊,更是两国的生存之道。从当年的“老师带学生”到现在的“伙伴共发展”,这180度的转弯里藏着最实在的道理:生意做久了,就成了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真要是走极端,最后只会两败俱伤,这种亏本买卖,聪明人都不会做。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