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声学密码:战国声波武器背后的数学建模天才

一个人的心丢在那里 6天前 阅读数 9 #历史

1978 年,湖北随州的一处古墓,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重见天日,曾侯乙墓的出土震惊世界,而其中的曾侯乙编钟更是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这组编钟规模宏大,由 1 副钟架、65 件钟(镈钟 1 件,甬钟 45 件,钮钟 19 件)、65 副挂钟构件以及 8 件演奏工具共同构成。钟架长达 748 厘米,高 265 厘米,曲尺形状,由 7 根彩绘木梁支撑,两端套着蟠龙纹铜套,6 件佩剑武士形铜柱与 8 件圆柱稳稳承托,分为上、中、下三层。最大的钟通高 152.3 厘米,重达 203.6 千克,整套编钟总重 2500 千克,加上木质衡量及钟架附件,竟达 5 吨之重。

曾侯乙编钟最让人惊叹的,是其独特的声学特性。专家们发现,这编钟竟是 “双音钟”,在钟的口沿正中隧部和两旁侧鼓部,能敲出两个差小三度关系的乐音。要知道,普通的钟只能发出一个音,而曾侯乙编钟却能一钟双音,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经过全面测音分析,这套编钟的音域广阔得惊人,几乎与现代钢琴差不多。想象一下,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就能制造出如此精妙的乐器,这该是多么高超的技艺啊!

编钟上铭刻的 3755 字铭文,也为我们揭开了不少秘密。这些铭文涵盖了记事、编号、标音、乐律等多方面内容。从标音的铭文上,能看到 “羽反”“宫反” 等乐音名称,钮钟上还有 “黄钟之宫”“穆音之宫”“大族之宫” 等乐律名称。镈钟上的 31 字铭文,更是清楚地说明了此钟是楚惠王在位 56 年(公元前 433 年)铸赠给曾侯乙的祭器。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把把钥匙,帮助我们解锁战国时期的音乐密码。

有人提出大胆猜想,曾侯乙编钟会不会和声波武器有关呢?在现代,声波武器是利用各种声波和声音对目标造成干扰或杀伤的武器,分为次声波武器、噪声波武器以及超声波武器。次声武器能发射频率低于 20 赫兹的次声波,可令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甚至疯癫狂躁、丧失作战能力;噪声武器利用强噪声攻击,高分贝的强声波会使人体大脑皮层的功能出现衰退,甚至损伤内脏器官;超声武器则利用高能超声波发生器产生高频声波,同样可使人视觉模糊、恶心、丧失作战能力,还可运用于定向扫雷,引爆地雷、水雷、鱼雷等。

那曾侯乙编钟有可能是声波武器吗?从其声学特性来看,编钟能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且音域极广。在战争中,若同时敲响大量编钟,发出的巨大声响或许能对敌人造成一定干扰。但要说它是专门设计的声波武器,证据还不太充足。毕竟,从出土情况以及编钟的整体设计来看,它更像是用于祭祀、礼仪和演奏音乐的礼乐器。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不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编钟真的被用作了一种 “声音武器” 呢。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工艺也令人拍案叫绝。它采用了浑铸、分铸法铸成,还运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可以说,编钟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范铸技术的超高水平。纽约大学的麦克伦教授甚至称它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这可一点都不为过。

从 1978 年出土后,曾侯乙编钟的故事就不断续写。1978 年 8 月 1 日,在炮兵大礼堂,临时组成的演奏组用编钟演奏了包括《东方红》在内的多首曲目。之后,它还在各地展览、演出,1979 年进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半年,1984 年部分复制钟赴港展出,1992 年全套复制编钟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和演出,掀起 “编钟热”。1997 年,复制编钟登上香港回归的舞台,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谭盾以曾侯乙编钟的原声和玉磬的声音融合交响乐形成的 “金声玉振”,成为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音乐中的标志音乐。它就像一个文化使者,将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曾侯乙编钟,无疑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它身上承载着太多的秘密和故事。无论是其精妙的声学设计、神秘的铭文,还是可能存在的与声波武器的关联猜想,都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它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精灵,带着两千多年前的气息,在现代社会中绽放着独特的光彩。各位朋友,要是觉得这编钟的故事有趣,就请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愿您生活顺心,财源广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一个人的心丢在那里

一个人的心丢在那里

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