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英国议会会场为何如此狭窄、窄小?其实这是故意设计的,目的有很多,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议员们卷起来。 可能有人会疑惑,英国又不缺钱,巅峰时期的大英帝国更是富甲天下,后来就算国力衰退,修个宽敞点的议会厅也不是难事,为啥偏偏要让议员们挤在这么个小空间里?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英国下议院的会场格局,从十三世纪圣斯蒂芬教堂时期就定下了面对面的长凳布局,后来不管经历多少次火灾和战争破坏,重建时都坚持要保留这种狭窄的设计。 1834年宫殿被大火烧毁,皇家委员会收到了九十七个重建方案,最后选中的哥特式方案依然维持了原有的狭小格局。 二战期间下议院被炸弹摧毁,当时不少人提议改成欧洲大陆常见的半圆形会场,宽敞又显和谐,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丘吉尔对此有过一段很直白的解释,他说如果会场大到能容纳所有议员,九成的辩论都会在空旷的氛围里变得死气沉沉,而英国人想要的,是一个能热烈灵活进行自由论辩的地方。 这种设计的核心逻辑,就是用物理空间的限制制造竞争压力,让议员们不得不主动参与到政治进程中。 下议院一共有六百五十名议员,但会场里只有四百二十七个座位,这就意味着每次开会都有两百多名议员抢不到座位,而根据议会规则,站着的议员没有发言权。 这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筛选机制,谁想在议会里发声,谁想让自己的观点被听到,谁想在选民面前刷存在感,就必须提前到场抢座位。 这种抢座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实际的规则支撑,比如有些议员会早早来领取祈祷卡占座,晚到的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发言。 这种机制倒逼议员们必须时刻关注议会议程,知道什么时候有重要辩论,什么时候有关键投票,不能像在某些宽敞的议会里那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甚至全程不发言也没人管。 而且会场的布局本身就放大了这种竞争感。 和很多国家议会的半圆形或圆形布局不同,英国下议院是严格的面对面排列,执政党坐在议长右侧,反对党在左侧,中间没有任何缓冲地带,只有两条相距三米多的红线。 据说这个距离是为了防止古代议员们拔剑相向,但现在更像是一种象征,划出了两党对抗的界限。 这种布局让每一次辩论都像是一场直接交锋,执政党提出的议案,反对党会立刻从对面提出质疑,双方的表情、语气都能被对方清晰看到,这种近距离的对峙会让辩论变得更加激烈,也更能激发议员们的表达欲。 不像半圆形会场,议员们坐得分散,发言时更像是对着空气说话,辩论的张力会大打折扣。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狭窄设计还能过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议题。 如果一个议题不够重要,吸引不了足够多的议员到场,会场里就会显得冷冷清清,提出这个议题的议员自己也会觉得没面子,久而久之,大家就会更关注那些真正关乎民生和国家利益的核心议题。 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空间的限制让议会的议事效率大大提高,避免了陷入无意义的争论。 反观有些国家的议会,会场宽敞明亮,座位充足,结果反而出现了议员长期缺席、发言敷衍了事的情况,有些议员甚至几年都不发一次言,完全失去了立法机构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