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

吉吉淘的过去 2025-11-19 10:28:28

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7年深秋的延安,黄土高原上已经刮起刺骨的寒风。 来自德国的军事顾问奥托·布劳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李德,正在窑洞里辗转难眠。 这个来自慕尼黑的共产主义战士,此刻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是继续留在条件艰苦的延安,还是返回正处在政治风暴中的苏联。 李德最初是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来到中国的。 1932年,他受派遣来到上海,后来进入中央苏区担任军事顾问。 这位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受过系统训练的德国人,一开始满怀信心地想要把苏联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革命中。 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推行的"短促突击"战术遭遇重大挫折,红军损失惨重。 长征开始后,他的指挥方式更是引发了不少争议。 到达延安后,李德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城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对于习惯了欧洲生活的他来说,每顿饭的小米和窝头都难以下咽。 更让他难以适应的是政治地位的变化,从曾经的军事顾问变成了需要接受再教育的对象。 这种落差让这个日耳曼汉子时常感到苦闷,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窑洞前发呆,思念着远在德国的亲人。 但延安的同志们并没有因为李德过去的错误而排斥他。 组织上特别安排肖劲光照顾他的生活。 这位湖南籍的红军将领发现李德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会,比如烤土豆时竟然不知道要带皮烤。 肖劲光耐心地示范给他看,当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烤好时,李德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朴素生活中蕴含的温暖。 周恩来也时常关心李德的情况。 有一次,他特意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对待国际友人要有耐心,要以诚相待。" 这种包容的态度让李德深受感动。 渐渐地,他开始尝试融入当地的生活,学着喝小米粥,就着咸菜下饭,甚至能掰着馍馍和当地老乡聊上几句。 转机出现在1938年春天。 一次偶然的机会,肖劲光带着李德去观看骑兵训练。 当战士们围上来向他请教战术问题时,李德突然找到了用武之地。 他兴致勃勃地拿起树枝在地上画起示意图,讲解骑兵如何利用地形发动进攻。 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这一刻,李德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那以后,李德主动要求为部队讲授军事课程。 虽然语言不通,但他想出了很多办法:画图、做模型、现场示范。 有次讲解战术配合,他直接把课堂搬到野外,让战士们在实际地形中演练。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深受欢迎,大家发现这个德国顾问确实有真才实学。 更令人惊喜的是,李德的思想也在发生转变。 他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经验。 有一次在抗大讲课,当学员提出"我们没有那么多炮弹"的实际问题时,他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认真思考起来。 后来他经常和学员们一起实地考察地形,研究适合红军实际情况的战术。 生活上,李德也越来越像当地人。 他学会了穿棉袄,睡土炕,甚至能帮着老乡干些农活。 村里孩子们都喜欢这个会送他们钢笔的"洋叔叔"。 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李德逐渐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群众路线"。 1939年,共产国际突然发来调令,要求李德返回苏联。 临行前,毛泽东亲自送给他一本亲笔签名的《论持久战》,并在扉页上题字"愿友谊长存"。 当年曾经对李德很有意见的将领们也纷纷前来送行,骑兵班的战士们更是列队向他敬礼。 回到苏联后,李德如实向共产国际汇报了在延安的经历。 当时正值苏联调整对华政策时期,他的报告受到了重视。 由于他客观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因为过去的失误受到追究。 二战期间,他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20世纪50年代回到民主德国,在马克思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在延安的感情生活。 他与来自上海的歌星李丽莲相识相爱,这段跨国恋情曾经在延安传为佳话。 李丽莲不仅教李德中文,还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两人未能相守到老,但这段经历让李德对中国产生了更深厚的感情。 晚年的李德时常回忆起在延安的岁月。 他曾经对采访的记者说:"在延安,我不仅保住了性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真正为人民服务。" 他始终珍藏着那本《论持久战》,经常拿给学生们看,讲述当年在中国的经历。 李德的故事反映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胸襟。 尽管李德曾经犯过错误,但同志们仍然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帮助,让他有机会在实践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这种团结包容的精神,正是中国革命能够赢得广泛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信源:(人民网——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吉吉淘的过去

吉吉淘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