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抗美援朝战役,彭德怀命蔡长元以死抗敌,谁知蔡长元转头就下令解散军队,

吉吉淘的过去 2025-11-19 13:28:28

1951年,抗美援朝战役,彭德怀命蔡长元以死抗敌,谁知蔡长元转头就下令解散军队,却“出色”完成了任务,怎么回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1年5月底的朝鲜战场,志愿军主力部队在完成第五次战役的进攻任务后开始向北转移。 美军指挥官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后勤补给困难的弱点。 随后他组织了一支由装甲部队组成的特遣队,企图快速突破防线,攻占志愿军后方的重要补给基地铁原。 这支特遣队装备精良,配备了大量坦克和火炮,还得到空中支援,其突破能力十分强大。 如果美军的计划得逞,前线数十万志愿军将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整个战局可能发生逆转。 在这个危急时刻,志愿军第63军接到了坚守铁原15天的艰巨任务。 此时63军经过连续作战,兵力只剩两万五千人左右,而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四万七千多名美军士兵。 美军拥有1327门火炮、187辆坦克和空中支援。 而63军只有240多门火炮,没有坦克和飞机支援,双方装备差距悬殊。 更严峻的是,铁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适合美军机械化部队展开作战,这给防御作战带来了更大困难。 63军军长傅崇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他深知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建立起坚固的防御工事。 但这需要至少三天时间。 为了争取这宝贵的三天,他命令189师在种子山一带先行阻击美军。 189师师长蔡长元接受任务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将全师化整为零,分散成200多个小分队,各自据守不同的山头和阵地。 这种战术部署看似分散了兵力,实则形成了一道道连环阻击线。 这种战术完全出乎美军意料。 当美军坦克部队向前推进时,发现处处都是志愿军的小股部队阻击。 每个阵地上虽然只有几十名志愿军战士,但他们顽强抵抗,迫使美军不得不一个一个阵地地攻坚。 美军的重型武器在这种分散的阵地面前难以发挥优势,推进速度大大减慢。 美军每拿下一个阵地都要付出相当代价,而且刚突破一道防线,前面又会出现新的阻击阵地。 在最前沿的255.1高地上,李炳群带领的八名战士与美军激战数小时,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这些战士利用地形优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有时突然开火,有时隐蔽转移,让美军难以捕捉主力。 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八名勇士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样的战斗在每个阵地上不断上演。 志愿军战士们明知是死守,却依然奋勇作战,用生命为后方构筑工事争取时间。 有的阵地全体牺牲,有的阵地只剩伤员仍在坚持战斗。 经过三天惨烈的战斗,189师以伤亡近万人的代价,成功迟滞了美军的进攻。 这时,63军主力已经在后方构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187师和188师接替了189师的防务,继续阻击美军。 新构筑的工事包括各种掩体、战壕和火力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63军各部队都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187师师长徐信发现美军夜间会将坦克和火炮集中布置,便组织全军火炮进行突袭,一次炮火急袭就摧毁了美军32门火炮。 这次成功的炮火反击沉重打击了美军的进攻势头。 188师则成功挫败了美军的空降计划,及时发现并破坏了美军的空降企图。 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563团在高台山阵地上与美军两个团血战七天七夜。 全团1600多人最后只剩下247人,但阵地始终没有丢失。 团长马兆民在战斗中负伤多次,仍坚持在一线指挥。 这样的英勇事迹在铁原阻击战中数不胜数,每个阵地都在上演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在13天的防御作战中,63军不仅顶住了美军的疯狂进攻,还大量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 最终,志愿军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并在新的防线上站稳了脚跟。 李奇微不得不停止进攻,承认合围计划失败。 这场阻击战打破了美军快速推进的计划,为志愿军调整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铁原阻击战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 装备落后的志愿军凭借灵活的战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阻挡住了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进攻。 这场战役也体现了志愿军指挥员的智慧,像蔡长元师长创造的"天女散花"战术,就被后来的军事学者称为轻步兵防御作战的典范。 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以空间换取时间,通过层层阻击消耗敌人。 战役结束后,63军受到了总部的高度评价。 彭德怀司令员亲自看望部队,看到战士们用草绳绑着受伤的腿、用搪瓷缸接伤口流出的脓血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帅也流下了眼泪。 他立即下令为63军补充兵员,并优先配发慰问物资。 这些战士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表现出的顽强意志,感动了所有人。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铁原阻击战)

0 阅读:22
吉吉淘的过去

吉吉淘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