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参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然而战斗英雄于建军却经历2次下岗,妻

古史 2025-11-19 18:52:15

他16岁参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然而战斗英雄于建军却经历2次下岗,妻子更是以离婚相逼,要他去找组织要工作,可他宁可妻离子散也不肯给组织添麻烦,多年后他的一句话让人泪目。   2016年4月11日,河南浚县人武部会议室里,一位中年汉子正轻轻摩挲着三枚奖章。   阳光落在奖章上,折射出的光芒和他挺直的腰板、洪亮的嗓音一样,透着股军人的硬朗。   他就是于建军,两枚一等功奖章的主人,当年未满16岁就上了战场的新兵蛋子,记者刚说明来意,他的思绪就飘回了1979年的边境战场。   那时候他刚入伍四个月,连队推进时突然被暗火力点钉住,副班长丁茂顺为掩护战友倒下,临终前只说了句:“我不后悔当兵。”   于建军把眼泪咽进肚里,攥紧了手里的地雷,猫着腰在弹片飞溅的战场上匍匐前进,摸到了敌人火力点附近,一声巨响后,压制连队的机枪声终于停了。   他端起56式半自动步枪补了两枪,两名敌人应声倒地。   这场仗让他一战成名,成了全团最年轻的一等功臣,还在火线上入了党,后来跟着英模报告团全国演讲,还见过王震、许世友这些老首长。   参战结束后,于建军被选进师教导大队培训,11个月里他拼尽全力,毕业成绩样样拔尖,战友们都喊他“准军官”。   所有人都以为他要提干了,新政策却下来了——干部必须经过院校深造。   他没抱怨,转头扛起枪继续当战士,第二年他升了班长,组织也定下要保他上军校,眼看着军官梦要圆了,单位撤销的命令突然传来。   那一夜他睁着眼睛到天亮,满脑子都是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哭不是因为提干泡汤,是觉得战友们的“家”没了。   组织找他谈话时,他字没提自己的一等功,只说“服从安排”,1982年,他脱下军装回了乡,被分到县果品加工厂当工人。   刚回乡那两年日子还算安稳,他娶了民办教师秋霞,小家庭有了烟火气,可好日子没过多久,1988年工厂就停产了,他成了下岗工人。   秋霞看着家里没了收入,劝他去找县领导说说,毕竟是一等功臣,安排个工作肯定不难。   于建军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正因为是功臣,才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战场上死都不怕,还怕没活干?”   他去石料厂拉石头,一车五百斤的石头压得肩膀出血,他咬着牙挺过来。   可夫妻间的隔阂越来越深,1989年,两人还是离了婚,他独自带着智力有问题的儿子过活。   后来工厂复业他回去当办公室主任,没两年又下岗了。   这次他带着攒下的一点钱,在集市摆了个小摊,卖些糖豆、袜子之类的小百货。   有老熟人路过看见,直叹气:“建军,你这一等功臣摆地摊,太可惜了!”他笑着递过一颗糖:“凭力气吃饭,不丢人。”   就是这时候,银行职员杜全芬注意到了他,杜全芬学生时代就听过他的英雄事迹,看着他落难却不低头的样子,心里很敬佩,主动找上门照顾他和孩子。   1994年,两人成了家,1995年他承包了县广告公司,凭着军人的拼劲,1997年就赚了三十万,日子终于好起来了。   2000年,于建军被安排到县科协工作,可他心里始终念着军营,他特意在人武部旁边买了房,每天听着军号起床、吃饭,作息和战士们一模一样。   听着熟悉的军号声却干着不相干的工作,他总觉得不得劲。   这份执念被大家看在眼里,2015年年过半百的他,终于调进了县人武部,接到通知那天,他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   刚上班没多久,他就碰到件棘手事:洛阳某部维和士兵胡佳家,因为宅基地和邻居闹了矛盾,父亲还被打了。   部队发来商请函,于建军拍了胸脯:“军属的事比天大!”   他跑镇武装部、跑土地所、跑村委会,前前后后上门十几次,跟邻居讲道理:“孩子在国外维和跟打仗一样,咱不能让他在外面分心啊!”   终于把两家说和了,部队专门寄来感谢信。   到人武部一年多,他处理了二十多件军属纠纷,为了做好征兵宣传,他跟女儿学用微信,开了“兵心依旧”公众号,天天发国防知识。   他还去学校、去单位讲战斗故事,当起了八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家访新兵时,得知付利瑶姐弟三个没了父亲,母亲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过苦日子,他就常去看望,买学习用品、送生活用品,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于爷爷”。   2016年记者采访时,他刚接到新的调解任务,说了声“抱歉”就匆匆出门,背影还是当年那个雷厉风行的战士。   大家总觉得一等功臣该有特殊待遇,可于建军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功臣从不会把荣誉挂在嘴边。   两次提干落空,他没向组织提过一句要求;两次下岗失业,他没拿功臣身份找过一次方便。   这样一位把军魂刻进骨子里的老兵,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评论区聊聊】你身边有这样坚守初心的老兵吗? (信源:一日戎装,终生为伍;历经坎坷,真心英雄,一等功臣于建军—— 老兵:心若在,梦就在——中国军网)

0 阅读:33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