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国外交部突然发布了领事提醒的通告,据公开信息涉及近期赴日安排的安全与合规提示。 这事儿直接落到我们头上。坐标在上海,我们是家德企分支,这周原本要给一家日本零部件厂商做产线转移。那条线是三年前由我们交付,设备、程序、配方都是我们写的,客户点名要我们派工程师去现场复线。我下午评估后给客户发了邮件,按合同里的不可抗条款,说明无法承接此次转移,取消且不承担赔偿。 具体说到复线流程,平时是机械拆装、电气标记、软件打包、现场重调这几步,工程师至少去一到两周。过去两年,国内不少设备商把这些做成标准文档和远程支持包,减少人到现场。对比国外,有些欧洲厂早就把远程调试当常规配置,现场依赖更低。现在的节点下,减少外派是务实选择。 安全与合规这块,企业出差审批越来越细,目的地风险评估、保险条款、签证变化都要核对。我们去年把外派审批提升到更高层级,今天直接套流程。日本很多工厂仍以现场沟通为主,效率高,但一旦遇到突发,就不够灵活。在不确定情况下,远程方案更稳。 设备层面,这条线的PLC、伺服和工站都在我们体系里,资料齐全,所以客户先找我们。国内这几年国产化比例上来,备件替换和程序迁移更顺。欧洲厂在接口通用性上做得细,换供应商时更顺畅,我们在软件生态上还需补课。国产化和标准化程度,决定了转移难度。 人员安排本来已经排期,机票、酒店、备件清单都锁定。叫停对团队是减压,但合同风险要收口。大型跨国常用双供应商策略,项目不至于断档。中小企业更要把不可抗、变更、交付替代写清楚,避免临场被动。 和客户的沟通,我们用了通告凭据和合同条款,说明原因、提供后续替代方案,比如远程复线指导、加急备件、远程调试窗口。海外客户看重提前沟通和可执行的替代路径,邮件要留痕,时间表要清楚。 长远看,外派减少会逼着我们把远程调试、现场指导视频、复线工具包做标准交付。设备出厂就附复线清单、标记规范、软件版本管理,客户拿到就能按步骤操作。疫情时期,韩国一些设备商把这些做成常规,我们可以照着完善。 行业节奏也在变。机加、电子、装配各个场景都出现复线需求,国内很多项目改成模块化机架、标准接口,后续拆装更快。日本老厂房空间限制多,转移时间更长,前期设计就要考虑可移动性,避免后面卡住。 从团队角度,这次不去不是松懈,反而要把技术包整理完整,把远程支持排到位,确保客户不断产。我们的立场很简单:在突发情况下先保人和合规,再保产能。 这不是临时选择,而是把不确定当常态的工作方式。把流程前移,把风险条款写死,把备件和资料备全,项目就能稳住。 做到这几点,客户的线能继续跑,工程师不用冒险跑现场,公司也不被动。稳稳把事接住,才是当下最实在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