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俄罗斯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还需要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替代,也是中国愿意大量继续从俄罗斯采购的武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俄军贸这些年变化挺大,歼击机、坦克这些领域,中国自己搞定了,但有三样东西还得找俄罗斯买:核潜艇技术、米-171直升机、S-400防空导弹,这不是依赖,是战略算计,用采购换时间,边买边学,等自己的东西成熟了再说。 说到核潜艇,关键就在静音,俄罗斯955A型北风之神,水下噪音108分贝,中国094型要吵得多,别小看这几个分贝,在深海里,静音差一点就等于提前暴露位置,北风之神能在水下悄悄待几个月,带着16枚射程9300公里的导弹,这威慑力完全不一样。 中国096型还在造,预计2020年代末下水,技术上想达到俄罗斯水平不容易,推进系统、声纳、艇体材料,每个环节都得攻关,俄罗斯不会卖整艘潜艇,但通过联合训练、技术交流,中国能学到实战经验,这些东西光看图纸学不会,得真下水操作才懂。 2025年8月,中俄首次搞联合潜艇巡逻,地点在太平洋和日本海,表面上是演习,实际上中国潜艇人员能近距离观察俄罗斯怎么操作,怎么规避侦测,怎么在复杂海况下保持隐蔽,这种机会比买几本教材管用多了,每次出海都是一堂实战课。 再看米-171直升机,这东西中国从1991年开始买,到现在累计超过450架,有人问,直-20都出来了,为啥还买俄罗斯货?答案很简单,产能跟不上,中国军队规模大,陆航改革后缺口明显,国产机一时半会儿填不满,特别是高原地区的需求。 米-171装的VK-2500发动机,能在海拔4000米以上正常干活,青藏高原那种地方,空气稀薄,一般直升机上去就歇菜,这款机型用了几十年,部队从飞行员到维修工都熟透了,配件供应链也稳,单价1800万美元,比欧美便宜一大截,买回来就能用。 2020年中印边境紧张时,中国又进了米-171Sh武装运输型,能挂导弹和火箭弹,装甲防护好,适合高原作战,2025年初还签了86架的合同,主要补陆航的缺口,等直-20产能上来,对米-171的需求会降,但短期内这个组合还得维持。 防空导弹这块,S-400和S-500是中国绕不开的选择,S-400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拦截范围覆盖全空域,射程400公里,隐身战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都能打,中国自己的红旗-9B虽然不错,但多目标处理效率比S-400低,这在饱和攻击场景下是硬伤。 俄乌冲突给S-400提供了实战检验,有记录显示,单套系统一天拦截12架无人机加3枚巡航导弹,雷达抗干扰能力在高强度电磁环境下表现稳定,中国买这些系统,不光是用,还要研究它怎么做到的,给自家防空系统升级提供参考。 2024年有消息说中国要买6套S-500,总价30亿美元,S-500射程600公里,能拦高超音速武器和低轨卫星,这种反导反卫一体化能力,中国航天科工专家估计还得5到8年才能完全自主,在这之前,从俄罗斯采购就是最快的补短板方式。 俄罗斯这边也不吃亏,制裁压力下经济紧张,维护核潜艇和生产防空系统都要钱,中国的订单帮他们缓解了资金压力,还能通过合作继续推进项目,比如北风之神级,2025年6月克尼亚兹·波扎尔斯基号入役,船厂扩建都靠订单支撑。 这种合作是双赢的,中国拿到技术和经验,加快自己的研发进度;俄罗斯卖技术换资金,维持军工体系运转,等中国096型服役,海基核力量自主了,合作模式会变,但短期内这种互补关系还得继续。 到2030年前后,中国096型如果批量服役,静音水平接近俄罗斯,巨浪-3导弹射程破万公里,海基核威慑就不用外援了,那时候俄罗斯少了中国这个大客户,得另找出路,但现在这个阶段,双方各取所需,关系稳得很。 从水下核潜艇到高原直升机,再到防空导弹,中国的采购逻辑很清楚:不是造不出来,是等不起,用钱换时间,边买边学,等自己的东西成熟了再全面替换,这套打法务实,也符合大国国防建设的常规路径,没啥不好意思的。 信息来源:新华网:《中俄防空导弹合作:互补共赢的国防伙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