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末年,山东河北地界的老百姓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女真贵族和地主老爷们变着法儿地剥削,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失去了田地,加上连年的饥荒,真是活不下去了。恰逢蒙古大军南下,金朝被打得焦头烂额,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减,这一下,积压已久的矛盾彻底爆发了。 从1211年左右开始,山东各地可就热闹了,反抗的烽火是此起彼伏。为啥叫“红袄军”呢?就因为起义的将士们都穿着红色的袄子作为标志。 这红色,据说在五行学说里代表火,专门克金,可见他们反抗金朝统治的决心。这些人马,小的有几万人,大的甚至有几十万之多,搅得金朝廷是不得安宁。 在这么多股起义军里,最先冒出尖儿来的,是益都的杨安儿。这人原本是个卖马鞍材料的,所以人称“杨鞍儿”。 他拉起队伍,在1214年打下了莱州和登州,势头很猛,干脆就建了个“大齐”,设了官署,还改元“天顺”,一下子有了几十万人马。可惜啊,金朝派了名将仆散安贞率重兵来镇压,莱州被攻破,杨安儿本人也不幸堕水而死。 杨安儿死后,他的妹妹杨妙真站了出来。这位“杨四娘子”可不得了,史书上说她“勇悍善骑射”,是个巾帼英雄。她收拾哥哥的残部,来到了磨旗山(也叫马鬐山)安营扎寨。也就在这里,她迎来了另一支红袄军的首领,来自潍州的“李铁枪”李全。 这两位英雄一见如故,干脆在磨旗山合兵一处,还结为了夫妻。这下,红袄军的力量更强了,磨旗山也成了他们的重要根据地。 除了杨安儿这一支,当时还有好几股重要的力量。比如泰安的刘二祖,在沂蒙山区活动。他牺牲后,部将霍仪、彭义斌等人继续扛着大旗。 另外,兖州的郝定也曾集结起六万人马,攻下十多个县,甚至还自称“大汉皇帝”。真定的周元儿、胶西的李旺等也都带领着起义军不断斗争。一时间,红袄军的身影活跃在北方广阔的天地间。 起义军的势头虽然很旺,但金朝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调集重兵疯狂反扑。杨安儿、刘二祖、郝定等早期的主要领袖先后战死,起义遭受了沉重打击。 生存的压力,加上当时宋、金、蒙古三方对峙的复杂局面,使得红袄军后来的道路充满了变数,特别是其领导层,在各种势力之间摇摆不定。 就拿势力最大的李全和杨妙真来说吧。他们在1218年率部归附了南宋,宋朝给他们封了官,还发粮饷,称他们为“忠义军”。 李全也确实为南宋立过功,比如曾在涡口之战中击败金军,还劝降了金朝益都守将张林,一度为南宋带来了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十二州之地。但后来,李全和南宋朝廷之间互相猜疑,关系恶化,1226年他在青州被蒙古军包围一年后,最终投降了蒙古。 而在红袄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后来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分裂。那位跟随刘二祖起兵、一直坚持抗金的将领彭义斌,就与逐渐谋求个人势力的李全发生了冲突。 彭义斌率领部队转战山东、河北,既打金兵,也抗击蒙古军,军队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了金和蒙古都忌惮的劲敌。可惜在1225年,彭义斌在内黄五马山与蒙古军大战,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的死,标志着红袄军中一支坚持抗争的重要力量陨落了。 李全投降蒙古后,在1231年攻打南宋扬州时兵败身死。杨妙真则返回了山东。他们的儿子李璮后来承袭了职位,在元朝初年割据山东三十多年,1262年又发动兵变,最终失败被杀。 而其他一些红袄军出身的将领,如时青、国安用(也称国用安)等人,则更是在宋、金、蒙古三个政权之间反复叛降,让人唏嘘。 红袄军的斗争前后持续了多年,虽然最终相继失败,但沉重打击了金王朝在那里的统治。 作为当时河北、山东及淮海地区最强大的武装集团之一,他们的活动甚至对宋、金、蒙三方在这一区域的势力角逐和政策都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红袄军的故事是金末动荡年代的一幅缩影,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苦难、抗争以及在复杂政治格局下的艰难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