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12岁的山东男孩怎么也想不到,偶然撞见的一幕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1

君轩谈历史 2025-11-25 17:43:07

那个12岁的山东男孩怎么也想不到,偶然撞见的一幕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1967年的夏天,他看到村里的男教师往郑红英裤腰里塞花生,这事被好友画在墙上,很快传遍全村。 郑红英在村里有些关系,加上他家"富裕中农"的成分,升学名额自然没了着落。 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失去上学机会就等于一辈子拴在地里了。 辍学后的莫言成了公社小社员,每天扛着锄头下地。 1967年那年头,肚子饿是常事,他忍不住偷拔了生产队的红萝卜,结果被拉到批斗会上,回家还挨了父亲一顿狠揍。 本来想就这样认命当一辈子农民,可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的时候,心里总觉得还有别的可能。 1973年进了高密县第五棉油厂当合同工,莫言才算暂时喘了口气。 在厂里管过磅、开单据,每个月20多块钱的收入,让他第一次尝到经济独立的滋味。 要不是在厂里认识了那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他可能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那段时间办黑板报的经历,倒是让他慢慢发现自己写东西还有点天赋。 1976年穿上军装时,莫言已经21岁了。 在部队里自学数学当上教员,晚上就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写东西。 投出去的稿子一次次被退回来,本来想过放弃,可笔杆子拿起来就放不下。 1981年发表《春夜雨霏霏》的时候,他大概没想到,这个开始会带他走那么远。 1988年正式用"莫言"这个笔名,其实是战友给的建议。 原名管谟业的"谟"字拆开就是"莫言",他觉得这提醒挺好,少说话多写作。 后来写《透明的红萝卜》,把当年偷红萝卜的经历写进去,那个在苦难中渴望美好的小黑孩,其实就是他自己。 如此看来,那些难熬的日子,倒成了最好的写作素材。 2012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说过,不怨恨当年的遭遇。 那些在农村、工厂、部队的经历,像一颗颗种子埋在心里,后来都长成了故事。 很显然,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过的每一步,其实都在为未来铺路。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启示吧。

0 阅读:0
君轩谈历史

君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