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娅·卡拉斯突然“开窍”了?他表示“致敬中国人民的勇气与牺牲”。 今年9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声称“中俄没击败过纳粹,却强调自己是二战战胜国”。 她对中俄二战贡献的质疑,不仅违反基本历史常识,更激怒了中国外交部和众多国际网友。中国官方随即严厉批评她“缺乏历史常识”,驳斥其言论公然鼓噪对立。 要知道,中国14年抗战,伤亡3500万人,消灭日军150万,占全部死伤70%,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为欧洲战场减轻巨大压力。 苏联同样是欧洲主战场的主力,付出2700万人的惨痛代价,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纳粹德国的转折点。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早已被国际社会公认。 欧洲议会、国际学者、网友纷纷质问,她为何无视中俄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二战战胜国的历史地位,很多人指出,西方长期淡化中苏贡献,才导致如此“片面史观”在高层大行其道。 令人意外的是,仅过两个月,卡拉斯的口风突然大变,也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11月18日,她在给欧洲议会的书面答复中公开表示,“值此二战亚洲战场战事结束80周年,欧盟向中国人民的勇气与牺牲致敬”,中方立即积极回应,强调应共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维护战后国际秩序。 这番“态度大转弯”,实则不过是照本宣科的公关话术,知情人士透露,卡拉斯历来依赖幕僚团队拟定发言稿,临场脱稿时经常“翻车”。 此次改口,更多是被动服从政治需要,并非真心反思历史错误。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欧盟高层权力博弈的激烈暗流,卡拉斯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早有矛盾。 按理说,卡拉斯主管对外行动署,负责欧盟外交协调,但实际权力被冯德莱恩和委员会牢牢把控。预算、核心议题决策、人事安排,均需委员会审批。 9月的争议言论,正好成了冯德莱恩削弱卡拉斯权力的理由,冯德莱恩认为,卡拉斯口无遮拦,“损害了欧盟外交的灵活性”。 随后她发起强势反击,直接否决卡拉斯提名前欧盟委员会秘书长泽尔迈尔为高级顾问,动员法德等大国保持缄默,进一步孤立卡拉斯。 与此同时,卡拉斯敲定的乌克兰能源援助计划被拖延审批,对俄制裁等关键议题也只能沦为“协调者”,而非决策者。 冯德莱恩甚至计划组建直属自己的情报机构,切断卡拉斯的信息链,几乎实现对其外交权力的全面架空。 权力斗争之外,欧盟也面临现实利益压力,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半导体供应链博弈让欧洲感受到“脱钩”的阵痛。 欧盟不得不调整对华策略,要求高官使用更温和措辞,避免矛盾升级。卡拉斯这次改口致敬中国抗战,实际上是双重压力下的被动妥协。 不少分析认为,卡拉斯的“老实”并非自觉反思,而是迫于体制和现实的公关修复,欧盟外交体系的“双头马车”体制长期存在权责错位,高官之间明争暗斗,决策效率低下。 这一事件不过是权力结构失衡、利益冲突的外在反映。 事实上,卡拉斯过往多次将中国与俄罗斯、伊朗、朝鲜并列,贴上“独裁联盟”标签,把历史纪念政治化,试图将二战胜利与现实阵营对立挂钩。 冯德莱恩的强势反击也是对欧盟外交主导权的再平衡,卡拉斯想借助泽尔迈尔的经验扩大行动署独立性,结果反被对手以“破坏团队协作”为由否决提名。 欧盟内部的权力斗争,让“外交协调者”往往变成被动执行的“传声筒”,而非有实际决策权的主导者。 在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和半导体供应链压力下,欧盟不得不缓和对华关系。高官被要求采用更温和表述,减少不必要的争端。 卡拉斯的“致敬”言论,正是这种利益驱动下的口头调整,而非真正的历史认识转变。 很多中国网友和国际评论认为,尊重历史不是一句“致敬”就能抚平曾经的误解。只有真诚面对历史,公正评价各国贡献,才是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用政治斗争和公关策略修补历史裂痕,只会加剧误会和隔阂。 整个事件也暴露了欧盟外交“谁代表欧盟”的体制尴尬,制度设计上的“权责交叉”,导致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声音混乱、执行力不足。 卡拉斯从否认到致敬中国抗战的态度转变,表面上是立场调整,实则是欧盟内部权力博弈和现实利益驱动下的权宜之计。 欧盟高层的博弈和表态切换,或许只是权力与利益的权衡,但历史和现实不会为权宜之计让步。未来,只有尊重历史、践行理性合作,各方才能走出误解与对立的怪圈。 参考信源: 欧盟高官就二战历史称“欧盟向中国人民的勇气致敬” 中方回应 2025-11-18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