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了吧,赴日旅游这就是不听劝的后果,去的潇洒,想回来可不容易了。航班取消买不到票的比比皆是。 这就是当初国家劝阻赴日的安全风险,但架不住犟种太多,一句出国旅游是我的自由,想去哪就去哪。 现在,他们想回来,却发现,票买不到了。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荒唐,但细想,每一步都有迹可循。就像一场暴雨前,气象台早早就发了预警,可总有人觉得“雨不会下到我头上”,结果淋得透湿,又回头抱怨“怎么没人撑伞”。 事情的导火索,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11月初的国会发言。她公开表示,若“台湾有事”,可能触发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条件。这话一出,等于把台海问题和日本军事介入直接挂钩。而台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碰一下,都会引发强烈反应。 中方迅速作出回应。外交部明确提醒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文旅部也发布旅游安全风险提示。这不是普通的建议,而是基于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的正式预警。可偏偏,有人觉得“政治归政治,旅游归旅游”,觉得只要我不掺和,就没事。 结果呢?市场反应比谁都快。 航空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它们看的是客源、是安全、是政策风向。自11月中旬起,国航、东航、南航等陆续推出涉日航线免费退改政策。这不是服务升级,而是风险对冲。紧接着,航班开始大规模削减。上海浦东至关西、南京至关西、天津至大阪等12条航线,全部暂停。其他热门航线也大幅缩水,比如国航上海至大阪每周从21班减到16班,东航北京大兴至关西的航班,一半以上关闭预订。 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11月第四周,赴日航班取消率一度超过21%,部分航线返程票溢价超40%。春秋航空一条上海到冲绳的航线,12月经济舱直接标到25800日元,比平日贵了一倍多。 这背后,是供需关系的彻底反转。过去是“去的人多,回的人少”,现在是“去的人不敢去,回的人急着回”。运力没变,但方向变了,结果就是——回国票成了稀缺资源。 我看到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在大阪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原计划11月下旬回国探亲,结果刷了三天APP,所有直飞航班显示“售罄”,中转方案要么价格翻倍,要么要等十天以上。最后她只能改签,多花六千多块,推迟了行程。她说:“早知道,就不该在这时候续签居留。” 另一个例子是北海道一家温泉旅馆。老板山田先生告诉我,往年11月是赏枫旺季,中国团客占了七成。今年,一个团都没来。他店里准备的中文菜单积了灰,订的食材只能低价处理。他说:“我们小本生意,扛不了几个月。” 这不只是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链条的连锁反应。中国游客曾占日本入境游客消费总额的四成以上。少了这部分人,从药妆店、免税店到地方餐饮、交通,全都受到冲击。野村证券测算,若客流持续低迷,日本一年可能损失超2万亿日元,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影响60万个就业岗位。 这让我担心的是,有些人把“旅游自由”理解得太简单了。自由不是无条件的,它建立在安全、稳定、互信的基础上。国家提醒你别去,不是限制你,而是保护你。就像父母劝孩子别去危险的地方玩,不是不让你玩,是怕你受伤。 我们当然可以去任何地方旅行,但前提是,那里是安全的,航线是稳定的,万一出事,有领事保护能接你回来。如果这些前提都不成立,所谓的“自由”,更像是一种冒险。 更现实的问题是,替代目的地早就准备好了。泰国、马来西亚、韩国近期中国游客咨询量上涨超20%。泰国直接推出“安心游”计划,简化签证流程;俄罗斯宣布将对中国公民试行免签。这些国家明白,游客不是固定资源,而是可以流动的。谁给安全感,谁就能抢到市场。 而日本,过去几年一直把中国游客当成“基本盘”,却没在客源多元化上下功夫。现在风向一变,立刻陷入被动。这说明,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风险极高。政治一句话,经济就得买单。 我认为,真正的旅行自由,不是“我想去哪就去哪”,而是“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去,什么时候该留”。是在信息充分、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现在,很多人在问:航班什么时候恢复?三个字——不知道。这不取决于航空公司,也不取决于游客,而取决于双边关系的走向。如果政治氛围不回暖,航线恢复就无从谈起。 但我想说的是,国家从没阻止你旅行,它只是在你出发前,给你递了一盏灯,说:“前面路黑,小心点。”你非要摸黑走,摔了,别怪灯没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