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

老明看人生百态 2025-11-27 12:16:09

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预备役人员证。那大陆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你要知道大陆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深远考虑的,这一点不容小觑。 这证件绝不是一张废纸,是身份的硬核认证,更是责任的庄重烙印。 它不是为了“秀肌肉”,也不是临时起意的宣传动作,而是中国在不动声色中,把国防动员的“最后一块拼图”给补上了。别看它巴掌大,背后牵动的,是整个国家的战略韧性。 一张证,如何让50万普通人变成“随时能战”的国防力量? 过去,预备役人员的身份一直有点“模糊”。你是退伍兵,可脱下军装后,谁来确认你还能打仗?训练记录在哪?专业技能怎么对接部队需求?这些问题,像一根根松动的螺丝,随时可能影响战时动员的效率。 现在,这颗螺丝拧紧了。 从2026年3月1日起,全军将统一制发《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人员证》。这本证,首次覆盖军官、军士、兵三大层级,不再只是“军官专属”。更重要的是,它带有一个唯一的身份号码,像身份证一样,一刷就能调出你的全部信息:服役经历、训练成绩、专业特长、甚至能操作什么装备。 这就意味着,战时一旦需要,系统可以精准匹配——你是导弹维修高级工程师?好,直接补入火箭军技术岗位;你是网络攻防专家?立刻编入信息作战单元。不再是“拉人凑数”,而是“插件式补充”。 这让我想起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能在短时间内动员数十万预备役人员投入战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相对成熟的登记与动员体系。而中国这次发证,不是学谁,而是在走自己的路:不搞“全民皆兵”,也不搞“人海战术”,而是用制度和科技,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精锐后备力量。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国际形势这几年,大家都看得清楚。周边不是风平浪静。有些国家在亚太搞小圈子,军舰来回跑,飞机天天飞。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没有选择对骂,也没有跟着扩军喊口号,而是低头做事——把法律立起来,把证件发下去,把人管起来。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正式施行,明确了预备役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训练期间单位不得扣工资,表现优秀可晋升军衔,享受荣誉激励。但这法律再好,也得有“抓手”落地。现在,这个“抓手”来了——预备役人员证,就是他们的“身份凭证”和“权利凭据”。 有了证,地方政府才能精准落实优待政策:优先购票、医疗绿色通道、子女入学照顾……这些不是画饼,而是实打实的保障。一个退伍军人愿意常年参加训练,不是因为“情怀”,而是因为他知道,国家没有忘记他,他的付出被稳稳地记在账上。 有人问:这会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完全多虑了。 预备役的训练是“弹性制”的,一年集中训练20到30天,平时通过线上平台学习战术知识、参加模拟演练。大多数人白天是工程师、医生、程序员,晚上打开APP做几道军事理论题,周末参加一次应急拉练,生活节奏并不会被打乱。 而且,预备役人员的选拔也有门槛。不是随便拉人,主要从退役军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中遴选。你想啊,一个退伍的装甲车驾驶员,或者一个在互联网公司搞网络安全的工程师,平时在地方工作,战时补入部队,专业对口,上手就快。这才是现代战争需要的“高质量兵员”。 我看到一份资料说,某地预备役导弹维修大队里,高级工程师占比高达三成。这些人平时在研究所、在工厂,默默无闻,可一旦国家需要,他们就是战斗力的“倍增器”。 这张证,也不只是为打仗准备的。 和平年代,预备役力量早就冲在一线。每年上百万人次参与抢险救灾:台风来了,他们去疏通道路;雪灾压垮了电网,他们顶着寒风抢修;疫情暴发时,他们开着运输车,把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不是现役军人,却干着军人的活。以前身份不明确,协调起来费劲;现在一证在手,身份清晰,调度高效。这不仅是战斗力的提升,更是国家应急体系的升级。 所以,这张证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不是炫耀武力,也不是针对谁。它是告诉世界:中国不想打仗,但不怕打仗。我们不搞军备竞赛,但会把每一分钱、每一项制度,都用在刀刃上。 它也在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国防不是遥远的事,它就在你我身边。那个每天挤地铁上班的同事,那个在医院值夜班的医生,那个在工地指挥吊车的师傅,他们可能是退伍兵,是预备役人员,是国家安宁的“隐形守护者”。 这张证,一头连着个人荣誉,一头系着国家安危。它不张扬,却有力量;它不喧哗,却掷地有声。 它传递的是一种底气:国家主权不容侵犯,领土完整寸步不让。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图谋,面对的不仅是一支强大的现役军队,还有50万随时能战的预备役力量,更有亿万民心所向的全民国防共识。 这才是最无坚不摧的防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老明看人生百态

老明看人生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