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美国摊牌了,我们也没必要装糊涂!美军官马克米利承认了:只要中国想过好日子,想搞高科技,就是美国的敌人。这说明什么?说明“韬光养晦”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美国的策略非常清晰,就是一场全政府、全方位、多领域的“混合进攻”,在科技领域,他们搞“小院高墙”,把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圈起来,严防死守。 从2022年10月开始,美国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堪称史上最严厉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不仅限制先进芯片和制造设备,甚至连搭载这些芯片的个人电脑都想纳入管制范围。 实体清单上的中国企业和机构数量激增,从最初的中兴,到后来涵盖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数百家龙头企业,连阿里巴巴、百度、比亚迪都赫然在列。 他们的目标直指要害:延缓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开发进程,削弱我们构建自主先进半导体生态系统的能力。 他们打着“供应链多元化”的旗号,推动“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实质上就是想通过“产业离心力”迫使全球供应链与中国“脱钩”,削弱我们“世界工厂”的地位。 美国国会还在酝酿法案,意图禁止拿了《芯片法案》补贴的企业,在未来十年内购买中国生产的芯片制造设备,这种做法可以说是釜底抽薪,用心险恶。 面对如此赤裸裸的遏制和围堵,我们除了丢掉幻想,正面迎战,别无选择,中国已经从过去的战略防御,转向了积极应对的战略相持阶段。 当美国在2024年底再次升级芯片禁令,将一百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时,我们的反制来得迅速而精准。 中国商务部果断宣布,对镓、锗、锑、石墨等关键矿产资源和两用物项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并明确禁止其用于美国军事用途。 这一举动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等的反制,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打破西方长期以来肆意挥舞的“治外法权”大棒。 美国的封锁,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时的困难,但更像是一剂强效催化剂,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自主创新的韧性和决心。 中国的科技企业也在积极寻找突围之路,比如将AI模型训练转移至海外,利用全球资源来规避美国的单边限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动态博弈中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这种压力之下的奋起直追,也让美国内部产生了分歧,强硬派政客叫嚣着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新冷战”,渲染“中国威胁论”。 像英伟达这样的科技巨头,因失去庞大的中国市场而损失惨重,其CEO黄仁勋多次表达重返中国市场的愿望,并积极游说政府,希望获得出口豁免。 大家觉得,面对美国这种毫不掩饰的战略图谋,我们普通人应该抱持一种怎样的心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