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3岁的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被处决,他的双脚被砍掉,衣服也被扒光,只

老阿七说史 2025-11-28 11:19:57

1958年,23岁的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被处决,他的双脚被砍掉,衣服也被扒光,只剩下血肉模糊的躯体,高高的挂在半空中,但周围群众还不解气,继续往他身上吐口水。 这个曾被称为 “圣裔”、出身贵族的年轻国王,最终死得连个普通人都不如。他的死不只是一个人倒下了,而是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彻底改写了。 费萨尔家族的根不在伊拉克,他们是从阿拉伯半岛被英国人带过来的。说起来也巧,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解体,英法在中东划地盘,伊拉克这块地刚好成了英国的 “托管地”,但英国也知道,直接控制不现实,就找了个顺手的代理人哈希姆家族。 这个家族有点来头,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带着宗教光环,英国人就顺水推舟,把他们扶上了王位。从那天起伊拉克的王室就一直带着一种 “不本土” 的气质。 费萨尔二世的爷爷是第一任国王,从英国人手里接过王冠;他父亲没当太久就去世了,1939 年他年仅 4 岁时即位成为国王,因年幼无法理政,由叔父阿卜杜勒・伊拉亲王担任摄政王,实权一度落入首相赛义德手中,直到 1953 年才正式亲政。 虽然是伊拉克国王,但他的统治理念和教育背景偏向西方,与英国联系密切。回到伊拉克后,更像个 “西方留学生” 而不是本地王公。对他来说,治理伊拉克就像是用外国的方法来管一个他并不熟悉的国家。 费萨尔二世刚掌权时,其实真想干点事。他并不是那种昏庸无能的国王,相反,他很清楚伊拉克的问题在哪,也知道这个国家不能再靠老一套混日子。 他想搞改革,想推动教育、改善基础设施,也想让国家走向现代化。 但问题是,他手里的牌全是烂的。他的改革既得不到贵族的支持,也没法让普通百姓受益。经济上一团糟,官僚体系死板,底下人不干活,外面人不停捣乱。 更关键的是,伊拉克的石油虽然多,可赚的钱大头都被外国公司拿走了。国家收入少,老百姓的生活也没起色,大家不满情绪越来越重。费萨尔想改,可根本改不过来。 而他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对外政策。他选择和西方站在一起,1955 年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一被阿拉伯世界普遍抵触的军事组织让国内外的人都不满意。 特别是邻国埃及的纳赛尔搞民族主义,宣传 “阿拉伯人要靠自己,不靠洋人”,风头正劲,伊拉克却还跟西方走得太近,显得格格不入。 表面看起来,一切都还算平静,但实际上,王宫外已经暗流涌动。 军队里有一群年轻军官,早就看不惯王室和外国人的勾勾搭搭。他们成立了一个小组织,一直在等机会。1958 年夏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约旦局势紧张,伊拉克计划派兵支援,卡塞姆、阿里夫等政变主导者利用部队调动的机会,提前周密部署,于 1958 年 7 月 13 日深夜行动,阿里夫率先率部开进巴格达,与城内接应部队会合后,于次日清晨占领了重要设施,宣布政变。 费萨尔二世被抓时还以为能谈条件,没想到对方根本没打算留他活口。他和家人被拉到宫殿的一间小屋里,当场被枪毙。尸体被扔出宫门,很快围了不少人,有的人认出了国王,但没人出手阻止,反而是更多的辱骂、践踏和拍照。 这场政变干净利落,几小时之内就推翻了统治了 37 年的哈希姆王朝。 原本,很多军官和民众都期待,推翻王室后国家会变得更好。 但后来的事儿,谁都没料到。 政变成功后,军队里内部也分裂了,权力斗争不断,几个月不到,最初合作的军官们就开始互相猜忌。原本说好要搞民主、搞改革,结果变成了互相清算、拉帮结派。 没过几年,又是一场政变,接着是独裁、战争、制裁,伊拉克就这样一头扎进了几十年的动荡。 而那个曾被视作 “新世界门面” 的费萨尔二世,倒在了历史的起点。 他死的时候才 23 岁,一生几乎都是在别人的安排中走完的。他没主导过自己的命运,也没主导过国家的方向。 同一个家族,在不同的国家,命运却完全不一样。 约旦的哈希姆王室,和伊拉克的是亲戚。那边的国王比费萨尔年长,手段也更灵活。面对压力,他没有死守西方,也没一味地靠近某一方,而是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 他做了一些妥协,推动了一些改革,虽然不彻底,但起码稳住了局面。直到今天,约旦的王室还在,虽然问题不少,但起码没经历那么多血雨腥风。 费萨尔二世从他死到现在,伊拉克一直没能真正摆脱混乱。政权换了好几拨,但问题都没能解决: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外部干涉、经济困境,每一样都比当年更难缠。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