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属于反动属性拉满了! 一名韩国雇佣军在乌克兰阵亡,在基辅举行的葬礼中,这名金姓男子的棺材上覆盖着乌克兰蓝黄旗、韩国八卦旗和班德拉分子旗(新纳粹组织“右区”的红黑旗)。 他是首个在俄乌战争中被确认阵亡的韩国公民。再看看旁边那口棺材,美国国旗、乌克兰国旗、再加一面红黑旗,又是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国际主义战士”。这两口棺材凑一块儿,谁看了不说一句:这反动属性,直接拉满了。 这事儿其实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就埋下伏笔了。乌克兰方面一直在全球招募所谓的“国际志愿军”,不少西方国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媒体把这些人包装成“自由斗士”。 韩国政府官方说法是不鼓励国民前往乌克兰参战,但并没在第一时间阻止相关人员离境。这名金姓男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去了乌克兰,最终命丧战场。 根据韩国外交部发布的信息,他是首位被确认在俄乌冲突中阵亡的韩国公民。说白了,这不是国家派遣,是他自己决定去的。 有意思的是,这场葬礼的“细节”实在太有看头。棺材盖着班德拉分子的旗帜,这可不是普通的装饰。红黑旗代表的是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武装“右区”。 其思想根源追溯到二战时期的斯捷潘·班德拉,他主张乌克兰独立,但手段极端,还与纳粹德国有过合作。如今这面旗帜成了乌克兰某些极端主义团体的象征。 也成了俄罗斯对乌克兰“去纳粹化”论调的一个主要支撑点。你一个韩国人,跑去乌克兰参战,最后葬礼上还盖着这样的旗帜,这种“精神认同”实在是耐人寻味。 再看旁边那口美国人的棺材,同样模式,红黑旗也没缺席。这就不是个例了,是一整套完整的价值观输出。问题在于,这些人自愿投身战场,背后代表的可不仅是个人选择。 他们的行动配合了北约的整体战略,实际上是在用非官方方式介入俄乌冲突。美国、韩国这类国家,一边说不参战,一边放任甚至暗中支持国民参战。 这种“表面和平主义,实则代理人输出”的玩法并不新鲜,只不过这次的“输出对象”居然成了极端民族主义的象征。 说到这,不得不提亚洲局势。台海问题现在是国际关注焦点,美日韩在台海问题上小动作不断。这些国家嘴上说尊重一个中国,实际行动却频繁挑衅。 而现在乌克兰战场上,这些“志愿军”一个个倒下去,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他们能调动的人力资源在减少。特别是像韩国这种兵役制度相对严谨的国家。 年轻人本来就不多,再有一部分人跑去乌克兰,不管是阵亡还是受伤,对国内的军事资源其实是个消耗。 从国家层面看,韩国和乌克兰并无直接地缘联系,却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参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意识形态驱动。这些人不是为国家利益出征。 而是被媒体和社交平台长期的“自由民主”叙事洗脑,认为去那边打仗是一种正义行为。这种“跨国理想主义”一旦和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就会扭曲成一种危险的政治能量。 尤其是把班德拉旗作为认同标志,等于是主动接受了那一套极右翼历史叙事,这在东欧或许还能找到共鸣,但放在亚洲,尤其是经历过侵略战争的国家来看,实在是让人不齿。 这就引出一个现实问题:在台海问题上,西方如果也想用这种“志愿军”模式介入,韩国、日本会不会再次有人“自愿”出征? 从目前来看,乌克兰战场的这类人员已经在被“消耗”,而且消耗得不轻。一旦冲突升级,他们的动员能力肯定会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每多一个“志愿军”阵亡,等于未来他们在其他地区的干预能力就少一分。尤其是在台海这种战略要地上,真要动手,靠“志愿军”那一套是撑不住场子的。 从这一层来看,这场悲壮的、甚至有些荒诞的葬礼,其实在传递一个信号:乌克兰战场正在无声中削弱北约及其盟友的战略资源。 他们越是深陷其中,越难抽身去应对别处的新战场。这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战略上的利好。 当然,整个事件也反映出一个趋势,那就是极端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借战争重新活跃。 本来应该被历史唾弃的班德拉主义,如今在某些国家却被当成“民族英雄”来纪念,这种历史叙事的扭曲,值得我们时刻警惕。 对于我国来说,不仅要在地缘政治上保持清醒,更要在舆论战和意识形态战线上做好充分准备。战争不仅是枪炮的对决,更是认知和价值观的比拼。 而这两口棺材,或许就是最直观的“反面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