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长征他只是小小的营长,抗战还耽误4年,55年却获得上将军衔

近现代史源 4天前 阅读数 167 #历史

57位开国上将里面,贺炳炎资历稍逊,是唯一的一位准兵团级上将,起初他是妥妥的中将候选人。有人觉得贺炳炎比较幸运,在评衔的最后关头,才被确定为上将军衔;但其实关于大授衔,最神奇的不是贺炳炎,而是韩先楚上将。说到这也许有读者感到不解:“旋风司令”的大名,谁人不知?韩先楚评上将没任何争议。

当然没有争议。韩先楚的军事才能和过硬战功是事实,即便放在全部上将里面,也完全可以排在前几位;但如果仔细分析下他在人民军队中的履历,就知道韩上将有多“神奇”了。

韩先楚是湖北红安人、典型的鄂豫皖根据地干部。鄂豫皖老区的红军部队,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四方面军主力,和留守根据地的队伍。1932年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留在鄂豫皖的主要军事力量为重编的红25军,由吴焕先、徐海东领导。韩先楚就是红25军的,他1930年入党,到1934年该部开始长征前,职务仅仅是排长。

排长现任是基层军官。如此起步,基本上算是开国上将中最低的。由于指挥得当、路程也相对较近,红25军最先完成长征,1935年9月便与陕北红军完成会师,他们是所有长征队伍中最早到陕北的。这时候的韩先楚,职务方面已经有了“较大”晋升,担任红25军的一名营长。

可即便这样,在开国上将里也明显“不够看”。完成长征后,多数后来的上将已经是师级职务,有的甚至是军长。低于师级的凤毛麟角,而韩先楚这时候连个团长都不是,确实非常另类。按照如此缓慢的任职进度,将来能卡开国少将标准就不错了。但这就是韩先楚神奇的地方,接下来他要开始“奋起直追”了。

由于红25军在长征中表现出色,人数不降反增,中央决定将这支部队与陕北红军合并,升格为红十五军团。韩先楚也得以升级,从营长变为团长。他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展现出指挥才能,1936年升任红78师副师长、师长。所以在全面抗战之前,韩先楚基本上把“进度”补了回来,好歹是红军师级干部了。

但抗日战争时期,韩先楚突然回抗大学习四年,不再带兵打仗,损失了宝贵时光,又把进度给落下了。或许有人说,补充理论知识是好事,怎么能算耽误时间呢?韩先楚回抗大,不是因为个人有强烈意愿,也不是组织硬性要求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和上司黄克诚置气。

他俩都在八路军344旅任职,黄克诚是旅政委,他采取的一些强力整风措施,令许多官兵感受到压力,常常做检讨。韩先楚难以接受,认为黄克诚有搞一刀切的嫌疑,是在针对老红25军的人。桀骜不驯的韩先楚便提出调离队伍,因没有合适去处,只能回延安进修了。

没想到这一走,就“学习”了四年。众所周知黄克诚更是刚直不阿的人,肯定不会为了韩先楚改变政治工作方针,两人的隔阂延续多年,到建国后才逐渐消解,重新成为朋友。

所以很明显,韩先楚的个人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没有战功、职级也被大量军事干部超越。直到1945年布局东北时,韩先楚终于被启用并回到前线。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耽误四年时间的韩先楚,虽有一身本领,也只能从纵队副职做起,辅佐司令员胡奇才。值得一提的是,胡奇才建国后被评为中将军衔。

当副手,也不妨碍韩先楚发挥实力。他整个军事生涯中,战绩最佳的阶段正是解放战争,简直就是一个“东北版”的粟裕。韩先楚尤其擅长穿插包围、长途奔袭,打出其不意的险仗,而且总是能打胜,这一点和粟裕非常像。

鞍海战役,是韩先楚在东北打出的第一个名局,促成敌师长潘朔端起义;46年10月新开岭战役,四纵歼灭国民党军主力25师8000多人,将对方的师长、副师长都俘虏了。韩先楚名声大噪,毛主席得知捷报非常高兴,称赞韩先楚打得好,伟人亲自拟电报向四纵表示祝贺。

因为打仗猛、战绩佳,锋芒毕露的韩先楚在47年9月得到上级重用,提拔为三纵司令员,终于当了正职。后来他把这支王牌军,带成了敌人闻风丧胆的“旋风纵队”。他指挥部队,打出了著名的威远堡奔袭战,又歼敌一个整师;接下来解放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韩先楚的队伍都是攻坚主力。

而韩先楚真正的大功,人尽皆知:就是1950年4月屡次越级上表,最终指挥40军,与43军及琼崖纵队一起解放海南岛。凭此一项贡献,不能不授予上将军衔。如果只论军事才能和战功,韩先楚至少可以排在开国上将的前五位,甚至更高。他早期资历、职务落后很多,但硬是凭着真功夫和实打实的军功,都给补回来了,太了不起。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近现代史源

近现代史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