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说话戾气重怎么办?家庭稀缺的 3 个字或许是关键,究竟是哪 3 个字?

雄雄说事 5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每当家庭聚会或长假时,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无奈的心情。尽管心中满怀期待,但往往事与愿违,一场原本想要轻松愉快的旅行,变成了心情沉重的纷争。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和父母说话,话语里总是带着刺,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后悔。

最近,一位朋友小兰向我倾诉了她的经历。五一假期,她带着父母去旅行,满心期待能好好享受时光,却没想到,全程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她说道:“从出发的那一刻开始,我妈就因为忘带身份证和我爸吵了起来。我爸骂她没脑子,什么都做不好。” 接下来的行程也没有好转,“去到旅游地,我根本不熟悉路,导航有时不对,父亲黑着脸说我连条路都找不好。” 最后,当她想带父母去一家网红餐厅时,母亲却直接甩了脸色,说宁愿回酒店吃泡面,表示跟我出去玩真是活受罪……

小兰心中充满了困惑和愤懑。她做了大量攻略,确保父母可以吃得好、玩得好,然而他们的反应却让她感觉如同失去了控制。她不禁在心里问:为什么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总是无法让父母感到满足?为什么一家人总是吵吵嚷嚷,无法轻松愉快地度过时光?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机场一家人”事件的回忆。在这个事件中,一家人出游时,孩子的证件突然过期,妈妈陪着孩子回家,导致所有行李都被退回。然而,这家人并没有因此焦躁不安,也没有发生指责,反而以一种异常轻松的态度处理了所有问题。

网友们纷纷表示羡慕,认为这样的松弛感是多么难得:“如果是我家,一定会发生一场口水战,旅行也会彻底毁掉。” 另有网友表示:“我从不懂松弛感的含义,总是遇到突发状况时情绪失控,我也希望能拥有这种松弛感。”

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有的家庭充满松弛感,而有的家庭却总是心态紧绷,一说话就充满戾气?

其实,所谓的“松弛感”背后,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气氛和互动。它反映了每个人心中的心理空间,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松弛感的人,拥有更多的空间去包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他们不会在小事面前情绪崩溃,反而能以平和的心态处理所有突发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松弛感其实是心理空间的宽裕。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心理空间,就能轻松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扰,情绪不会被微小的事件撕裂。松弛感的人,通常具备以下三种特质:

1. 认知灵活性高。

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遇到突发情况时能迅速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不会过度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会为过去的错误过于自责,因而他们焦虑较少。

2. 情绪包容度强。

他们能够接纳各种情绪,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负面情绪,甚至当遭遇失败或挫折时,依然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些情绪,不会因此产生过多的自我否定。

3. 强大的心理弹性。

当面对困境时,他们能够快速从挫败感中恢复过来,仿佛内心拥有一根弹性十足的弹簧,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崩溃。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总是能迅速站起来,继续前行。

而当我们遇到问题时,真正消耗我们精力的,并不是那些实际的问题本身,而是附加在这些问题上的情绪反应。例如,一家人出门旅游,如果孩子打碎了一个碗,理想的反应是家长简单处理:“碗打碎了,没关系,大家一起打扫一下就好了。”

然而,如果家长情绪失控,批评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这么笨”,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嫌弃,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大大增加。于是,问题的焦点就从“打碎了碗”变成了“自己做错事被父母指责”,这对孩子的影响远比问题本身严重。

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松弛感,一些家庭一遇到问题就情绪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激烈。情绪包容不足、认知灵活性差的人,往往无法容忍任何小小的不顺,甚至会将这些小问题放大,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而家庭成员之间的这种心理空间的缺失,往往来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一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转嫁给孩子,甚至在无意识中压制孩子的个性,使得孩子缺乏足够的心理空间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最终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

那么,家庭中究竟如何培养松弛感?其实,松弛感的基础并非天生,而是在亲子关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如果父母能够学会不把自己的情绪压力转嫁给孩子,能够在孩子面前展现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空间也会随之拓展。

你是否也曾感到自己在与父母的对话中无法自控地发火?又是否曾因家庭中的小事而情绪崩溃?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在亲子关系中,是否有意识地挤压了对方的心理空间,导致彼此间的不理解与冲突?

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家庭成员深思。在家庭中,最稀缺的,或许正是那三字——松弛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雄雄说事

雄雄说事

每天搜索你想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