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迷信,丹麦人真行
当信仰逐渐的被窄化为单纯的宗教信仰之后,信仰本身就发生了变化,但即便是宗教信仰,宗教内部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使得信仰的根基没有那么牢固。每个人信仰宗教的目的不同,信仰的过程也是千变万化,因此,虔诚的信仰难寻,而虔诚的信仰之下的宗教也成了稀缺,究竟谁来定义虔诚?或者虔诚的标准是什么?或许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中有答案。
《词语》是一部宗教味道非常浓厚的影片,本片讲述的是丹麦的一个村落,这个村落有一个非常浓厚的宗教氛围,这个氛围投射到一户人家中,就有了三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兄弟,大哥的妻子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是大哥本人并不是,且非常反对自己的妻子的信仰,但是对于妻子本人却呵护有加。老二是一个原本是在攻读神学,但是读得多了之后却开始神叨叨了,老二后来一直对外声称自己就是耶稣,而外表也逐渐地跟教堂供奉的耶稣开始拉近,大家都觉得老二是读书读傻了,平时也就不再关注他。小儿子是比较叛逆的一个青年,因为爱上了一个不同宗教的女孩,小儿子被迫跟她分手,因为这件事情,小儿子忿忿不平。
原本三个孩子之间本没有太多的交集,然而某一天夜里,当大儿媳妇难产致死后,一些问题便出现了。最终,虔诚的信仰拯救了生命,大家开始对宗教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词语》有着一股浓浓的宗教的氛围,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它所展示的并非是简单的宗教神迹,而是一种宗教信仰对于宗教徒来说意味着什么的道理。
全片有两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是大儿媳,另一个则是二儿子。大儿媳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基督徒,她跟所有的虔诚的基督徒一样,有着深刻的信仰,她对与上帝深信不疑,且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为上帝保留了一丝处女地,这块地方并不是谁都能进入的。而大儿子则对此颇有鄙夷。对于一个普通的宗教外部人士来说,宗教信仰本身没有太多的意义,宗教信仰在大儿子眼里还没有一餐饭,一个桌椅板凳具有吸引力,而对于宗教外部人士来说,要想真正的说服他们,就必须要有神迹。
神迹的出现是为了让怀疑消缺,但是神迹的出现 只针对外部人士,因为外部人士一开始是不信的,当真正的现实摆在眼前之后,才会选择相信,这个过程是打消疑虑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吸引外部人士对于宗教深信不疑的保证。对于内部人士来说,神迹的出现与否就没有那么的意义了。为甚额么会有如此差异,原因在于内部人士一开始就相信的,即便是没有亲眼目的,这种相信也会镌刻在自己的心里,内部人士不在乎信仰会不会真的出现神迹,因为即便是不出现,他们的信仰依旧虔诚,出现之后,不过是对于他们的虔诚信仰的一种肯定。
游离在这两者之间的就是二儿子,二儿子因为学习了神学,因此,他比一般的虔诚的基督徒有了更深的学问,他真正的了解了神学的奥义,且融会贯通了神学的典籍,之后,他称自己为耶稣本人,这就形成了一整套的逻辑链条,这种逻辑也能很好的应用在别的宗教身上。
当一个人认真的研读了宗教经典且很好的理解了宗教经典之后,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神职人员,并不一定是片中所说的耶稣本人,他可以是一个神父一个主教等等。而后面的神迹的发生也可以是发生的,也可以不是发生的。因为只要虔诚的人足够虔诚,那么神迹存在与否还重要吗?
《词语》对于虔诚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这种阐释本身带有着的不仅仅是宗教意味,而是有着很浓的说教意味,神迹的存在与否并不在于外人怎么看,而是在于相信的人怎么看,外人更多的是看神话故事一样的看一些超自然行为,而对于相信的人来说,神迹就是神迹,神迹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有它宗教信仰存在,没它宗教信仰依旧存在。当一个人的信仰不以外界为转移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获得了信仰的奥义。
从头到尾的相信才是相信,而那些并不能够从从头到尾相信的人才需要神迹来证明。神迹的产生本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而是为了让那些相信的人得到好归宿,或者说是赞许那些相信的人。
宗教信仰本就是单一的,从一而终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从一而终,当怀疑发生的时候,从一而终就显得有些尴尬,而化解怀疑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神迹,一方面化解了怀疑,另一方面,让那些旁观者可以加入到信仰的大军当中,这就是宗教信仰的感染能力。
当然,这跟所有的信仰的路数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任何的信仰本身都属于那些坚定的人,只有坚定的信仰才是信仰,而那些一直处在动摇当中的,不过是一种向路人证伪的途径。
……
你好,再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