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严格自律,在四野建立高效的参谋部并让中国空军大展雄风
1964年底,刘亚楼(1910年4月8日——1965年5月7日)由于长期身体不适,被上级下了死命令去检查身体。检查的结果一出来,就让大家大吃一惊:刘亚楼患上了肝癌,而且是晚期。
这个消息传到了毛泽东的耳中,他紧急批示要安排国内最好的医院和医生,务必要挽救这位功勋之臣的生命。
刘亚楼被送到上海最好的医院进行治疗,虽然医生建议他积极配合,安心养病,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但身为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却放不下自己注入半生心血的新中国空军。在住院期间他仍然每日一心工作,听到别人的劝说刘亚楼最常说的答复是:“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拿出全力来。要不然怎么有脸去见马克思?”哪怕是在重病垂危之际,在宝贵的清醒时刻,他还叮嘱道:“空军条令编出来后,别忘了送往八宝山一本。”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年仅55岁。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毛泽东在悲痛的同时还带着深深的自责。他责怪自己因为重视空军,曾经在工作的时候对刘亚楼批评太过,并后悔如果当初对他更温和一些,说不定不会让他压力小一些,不至于积劳成疾了。
但客观来说,即便没有空军这项艰巨任务,刘亚楼本身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
苏联回来的高材生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远在苏联伏龙芝学院深造的刘亚楼给国内的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结合他在苏联的学习心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军队指挥改革建议。
刘振东
刘亚楼的意见是:鉴于我军以往各部队参谋长一职频繁更换的弊端,必然导致人员流动性差,对部队的作战习惯和特点了解不足。在战斗中无法扬长避短,势必造成战斗力大打折扣。在此基础上,他建议完善司令部指挥结构,建立总参谋部并在各部队发展各自骨干,设立固定的参谋长位置。这项工作既然迟早要做,那么宜早不宜迟。
众所周知,在战斗指挥中参谋长一职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职位通常由深谙本部队战斗力,和明晰战场局势,战斗发展变化的专业指挥人才担任。
虽然我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自身实力和对战斗的经验已经大大增强。可是归根结底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时候,大多数的部队指挥作战中,仍然使用的是红军、八路军时期流传下来的“土办法”。或许时有妙用,可是却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了。尤其是在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战役中,一位优秀的参谋人员具备的重要性,是其他方面人员无法代替的。
党中央在详细研究了他的建议后,决定让他回国先搞个试点,验证一下这个观点。
于是刘亚楼回到国内,第一站就来到了东北。和他搭档的,正是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
据说当时的林彪听到刘亚楼要来的消息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初见面的时候还主动出门迎接。要知道能让这么一位本事不小,脾气更大的老将如此礼贤下士,刘亚楼还是第一人。
当时的东北野战军正处于艰难境地,本来在东北发展得一帆风顺的他们,在国民党进入东北后,面对武器精良、规模十倍于己的敌军,一度被围堵得十分狼狈。
在四平之战后,我军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被大大削减,丢失了松花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此时的东北野战军只能退入黑龙江省,而且已经做好随时退入苏联的准备。
刘亚楼的到来让林彪看到了希望,他早就有所耳闻,希望这位在著名学府学成归来的人才能在危急时刻扭转局面。
刘亚楼不负众望,他来到东北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全军参谋会议。
这次持续了三天的会议成果显著,刘亚楼不但建立起了专门的参谋机关,而且制定了科学的管理结构。
在此基础上,刘亚楼还制定了专门的参谋评价标准,确认了参谋军衔等级。参谋工作的相关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问题一并得到了解决。从此以后,以往在我军中关于“参谋”这个职位的“不专业”,“不重视”,“不稳定”等相关问题都变得有章可循。一个稳定高效,专业性强的司令部就此建立起来,也为后来的“辽沈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辽沈战役”初期,我军不但要围困长春,而且同时也要兼顾防范沈阳之敌,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锦州等多项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出类拔萃的指挥部,是无法做到一心多用的。
以刘亚楼为主的参谋部需要一方面接受并分析中央指示,结合林彪、罗荣桓的命令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则需要保证及时有效地把最后的命令使用电台发送到各级部队手中。
如果把战斗部队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无疑参谋机关就是这个人的大脑。
不过仅仅做到这一点,刘亚楼还并没有满足,他意识到锦州的敌人是块硬骨头,如果想拿下的话,炮兵的作用可谓是重中之重。于是刘亚楼开始对东野的炮兵部队进行改革,他结合自己所学加上当时的部队实际情况,不止一次的召开会议普及炮兵知识。他的讲述通常让大家受益匪浅,可是考虑到很多在作战一线的人想听但听不到培训,刘亚楼又把内容印刷成册,分发给了各级指挥人员。
正是因为刘亚楼对于炮兵指挥员的培养,让东野的炮兵成了解放战争初期出了名的“百战之师”。
也正是因为炮兵在“辽沈战役”中大放异彩,中央军委才决定建立一支专门的炮兵部队。刘亚楼参与其中,成为了新中国炮兵部队的奠基人之一。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由于他在参谋部建设和炮兵部队培养方面的出色表现,东北解放后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并委派给了他一个新的任务:由陆地转向天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刘亚楼带领十四兵团准备南下衔尾追击国民党军队,但毛泽东却把他留在了北京,并且提出了一个“一步登天”的委任命令。
转型空军刘亚楼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负责组建我国自己的空军。这个命令让刘亚楼深感责任重大,也曾经有过想要推辞的念头。
不过毛泽东对于这个人才十分看好,他明白刘亚楼是那种一旦接受命令,豁出命也要完成的性格。而新中国的空军从无到有,正是需要这种拼命奋斗的精神,这个空军司令非他莫属。
我国的空军起步晚,进步慢。在抗日时期,国民政府曾经委派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作为中国空军的开创者,发展空中力量。然而由于政府自身的腐败收效甚微,最终还是凭借着苏联和美国的空军,才勉强保住了我国的领空。
中国共产党的空军开始得更晚,装备也更加落后。直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我党才在东北建立了第一个航空学校,培养出我军自己的新一代飞行员。据说当时航校的第一架用来教学的飞机,还是靠马车运到的。
不过早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刘亚楼就受中央东北局委派,三次到位于牡丹江的东北航校视察,也正是在这里刘亚楼和空军的缘分正式缔结。考虑到这一点,毛泽东才把这副重担交给了他。
接受了党中央的任务,带着毛泽东的殷切期望,刘亚楼开始了建立空军的艰难历程。
第一步需要解决的,无疑是培养空军相关人才的问题。也就是建立起更多的航空学校,孕育出更多,更优秀的空军驾驶员。
此时已经是9月中旬,军委要求必须在12月1日以前,建立一所新的航空学校。并在三个月内再建5所。
几个月内从无到有的建起6所航空学校谈何容易?可是刘亚楼认定一个道理:既然接了任务,拼了命也要完成!于是他在准备会议上给空军上下下了死命令:没有任何理由,也不要找借口,无论如何12月1日前航校必须开学。如果完不成任务,所有的相关领导人员,全都相当于战场上的逃兵!
刘振东
此话一出,空军上下都开始了积极行动。刘亚楼以身作则,在筹备阶段他通宵达旦地工作,忘记吃饭是常事,有多少次太过疲惫睡着了也已经记不清了。
正是靠着上下一心的努力,新中国第一所航校准时在12月1日开学,而其他的航校也在接下来的2个月内筹备完成。
就这样,刘亚楼任空军司令后,3个月内开了6所航空学校,并在半年之内建立起一支拥有17个航空兵师的空军。这种近乎神奇的表现,不但让党中央对他刮目相看,就连原本小看我军的外国指挥官都不由得惊呼:“共产党‘变出’了一支空军!”
虽然新中国空军的建立十分具有传奇性,但对于它的战斗力大家的心里一直没底。不过检验工作成果的机会很快到来——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空军给了美韩军队一个难忘的“惊喜”。
如果说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军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我志愿军战士的勇猛无畏,以弱胜强了;同样给我军将士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美军的先进装备外,无疑是美国空军的“地毯式轰炸”。
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美国空军以超强实力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面对这种天然的空军劣势,尽管陆军制定了很多相关对策,可是什么都比不上用我们自己的空军来对抗敌人。
成军仅仅一年多的空军在刘亚楼的培养下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让很多人都感到好奇。
虽然当时的空军包括刘亚楼本人都对出兵朝鲜对抗美军责无旁贷,可是实力上的差距还是不能忽略的。
根据我军的情报,当时的美军包括英,澳,南非等国的飞行员,兵力达到了14个联队,拥有飞机1100余架。加上韩国方面的空军力量,可以参与战斗的飞机超过1400架。而且其中的飞行员大多参加过二战,具有相当丰富的战斗经验。
反观我国的空军,普遍的战斗人员缺乏实战经验,而且仅仅是飞行时间上也很多不满100小时。能够参与战斗的飞机即使把型号老旧,武器落后的机型全算上,也不过区区200架左右。
实力上的悬殊并没有吓倒空军和刘亚楼。结合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场上的局势,刘亚楼在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基调。这两点后来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他对这种既勇敢又清醒的认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刘亚楼认为:首先不能因为我空军飞行员缺乏经验,就简单地让出制空权。反而实战是最好的课堂,与其在学校中学,实战中更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朝鲜战场上必须出现中国空军的身影。不过考虑到我军兵力有限,那么就不能分散兵力,而是需要把磨练后的飞行员集中起来,在关键战斗中分批次的打击同一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把空军力量用在刀刃上。
自1951年1月21日,空军第一次和敌军在空中相遇交战,就取得了击落敌军飞机的胜利时期开始。我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逐渐成为了美军不可小视的一支力量。尤其是在1951年10月,到1952年1月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军共击落联合国部队各式飞机共64架。
我空军第三师涌现出了战斗英雄“王海”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朝鲜与我国边境的鸭绿江地区留下了一片著名的空域——“米格走廊”。这个名字的来源出自我国飞行员驾驶的“米格15”,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成功阻击美国空军,也在当地留下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说。
新中国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跟空军指战员们的努力分不开的。而作为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正是他的呕心沥血才促成了空军的发展壮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